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锐 » 其他 » 正文

民间剪纸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22  浏览次数:3473
核心提示: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铰花、喜花。古人最早称之为华胜、方胜,是一种用金箔镂剪的妇女头饰。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是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铰花、喜花。古人最早称之为华胜、方胜,是一种用金箔镂剪的妇女头饰。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是发源较早、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剪纸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剪纸由于它的材质难于保存,古代早期实物几乎无存,产生于何年代已很难确切考证,根据散见于历史典籍零星片述,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它记述了周成王姬诵用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如果这个故事属实,剪桐叶成图像,就是剪纸的最早渊源。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剪纸是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图像,已具备剪纸的基本特点,距今已1400多年。(见图)据专门研究中国民间美术的著名专家王树村先生推断,至少可以认为:它产生的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剪纸艺术最迟当在6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巧成熟了。而唐宋时期应该是它的繁荣期,不少诗文都有记载。“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唐·李远《剪彩》)诗中生动描绘了唐代佳人剪纸“赠相亲”的情景,可见唐代剪纸风气之盛。潮汕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汉时期,岭南作为百越之地在汉代统一于中央王朝。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秦朝统一中国,朝廷向南方派兵屯军戍边,史上有秦王迁徙中原五十万人驻岭南的记载。“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派任嚣、赵佗平定百越,设南海郡,建立揭阳戍守区。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揭阳县,属南海郡。辖地有今潮汕、兴梅,及闽南龙溪、漳浦一带。”(见潮汕百科全书276页)在澄海临海处龟山,八十年代即发掘出一处建筑形制规模均属官府规格的汉代建筑遗址,足已证明在汉代,潮汕已有了直属中央王朝的政权建制。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移民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又一次移民高潮。迁入潮汕的中原人,多数从河套以东(今山西省)一带迁入潮汕。大部分取道福建沿海定居一段时间后再逐渐迁入潮汕,故称“福佬”;一部分沿内陆江西一带进入潮汕,也称“河佬”。在潮汕这片大地繁衍生息,逐渐同化了古越族,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北方的民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南方沿海地区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在潮汕这片“净土”上,很多优秀的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潮人不忘根本,在民俗文化方面,处处透着晋唐遗风。潮人在修宗祠、盖大屋都喜欢在门楼刻上“颖川故家”、“济阳世家”之类门第牌额,总是无处不留露出秉承中原正宗古文化的优越感。
  
  潮汕沿海地区一带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应该是由中原人南迁之后带来的,但文献未见确切记载。唐末诗人李商隐“镶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句,描写的就是晋人用金银箔镂刻人物花样,或用彩帛色纸剪为人物花样的风尚。潮汕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育,极有可能就是因东晋“永嘉之乱”由迁入潮汕的中原移民带来的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也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是关于剪纸应用于民俗活动的最早记载。可视为后来以纸为主要材料,镂、剪为人物花样的剪纸早期形态。潮汕不少地方至今仍然保留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食“七样羹”的习俗。潮汕地区至今用于祭祀活动的写料刻纸,大多数就是用金银箔镂剪而成。宋代江西吉州窑盛产的乌金釉剪纸贴花碗,釉面上剪纸贴花的双凤等图案十分精美
  
  宋代陶瓷生产盛行刻花,北方耀州窑生产的青瓷上的牡丹刻花图案、双鱼刻花图案;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刻花图案;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瓷“婴孩穿花”刻花图案;无论图案纹样与构成法则均与剪纸形式相类似。宋代江西吉州窑盛产的乌金釉剪纸贴花碗,釉面上剪纸贴花的团花和双凤等图案十分精美,足以证明在宋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并广为流行。(见图)有意思的是:在烧制陶瓷时在碗中贴花或刻吉语,与潮汕地区民间在供品上贴花祈求吉祥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可能源于同一民间风俗习惯。
  
  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一带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文化发源均十分接近,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先民大部分发源于北方中原地区。据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考证,潮汕方言与闽南语同属于“闽南语系”,源出于洛阳以东一带正宗的中原古汉语,是迄今中国最古远的语系之一。再如潮州音乐与流行于闽南漳浦地区的“南音”异曲同声,音韵风格十分相近,被研究古音乐的权威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音乐的“活化石”,有“绿色音乐”之美誉。福建闽南地区民间剪纸以漳浦县剪纸、泉州刻纸最有代表性。漳浦剪纸与潮汕剪纸在方言中同称为“铰花”,剪纸无论在艺术风格与民俗活动中的用途都极为接近。这一民俗甚至辐射扩延至台湾使用闽南语系的住民,印证了台湾与大陆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民俗文化发源的亲缘关系。
  
  潮汕剪纸与北方剪纸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剪纸艺术在我国北方颇为常见,农村逢年过节、喜庆婚嫁,祈福吉祥,剪纸几乎是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的主角,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民间剪纸作品,如陕北安塞剪纸。因此,不少从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数把眼光投向了北方剪纸而忽略了南方剪纸的收集和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潮阳民间剪纸风格与山东高密剪纸风格相近。(见图)事实上,在南方同样存在极为优秀的民间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可能源于北方,但在南方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潮汕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正越来越被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溶合渗透,形成了源于中原文化又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文化——潮汕文化。潮汕民间剪纸艺术正是在这一文化环境中培育并成长起来的,潮汕文化是构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潮阳民间剪纸在众多潮汕民间艺术中地方特色最浓,也是南方剪纸主要流派——潮汕剪纸的优秀代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