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锐 » 其他 » 正文

风骨乾坤 张仃焦墨山水 (以此缅怀张仃先生) js20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379
核心提示:先生走了,但留下的思想在逐渐的打开。我知道先生的名字是从他主创了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大型壁画群:3米高,15米宽的《哪咤闹海》
先生走了,但留下的思想在逐渐的打开。我知道先生的名字是从他主创了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大型壁群:3米高,15米宽的《哪咤闹海》巨幅重彩壁画。那时因为不懂,但知道好看。
哪吒闹海(壁画局部)对于建国初期,张仃奉命为新中国设计国徽、全国政协的会徽,负责改造勤政殿、怀仁堂,并担任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装饰的总设计,张仃成为当年“包装新中国”的首席设计师。 这些记忆存留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我接触先生的作品却是先生为中国第一套生肖邮票画的大吉图:鸡年邮票。现在回想那时因为集邮的幸福感已经成为记忆而无从实践了。再后面就是四处找和收集先生的有关作品资料,80年代没有现在这样出版和媒体信息社会发达,很难找到。只能通过杂志报纸再就是北京的荣宝斋出版的有关图书。好在先生也有一本荣宝斋出版的“焦墨山水”,我想这是很多90年代前后学中国笔墨山水应该有的范本。对于先生的焦墨山水,我的认识就从这里开始。对于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激情,我的观点有二个可以支持:思想与实践一个是先生50年代见到的毕加索,这是能够为先生提供激情创造的源泉。一个是黄宾虹先生的焦墨山水,这是先生焦墨山水前时代的不可逾越的大师。焦墨之焦,着意在一个“骨”字,刻画在一个“心”字。而这些正求证了在人生路上,先生一直追求的一种品格人生和个性,个性就是风骨乾坤。对于先生的思想,可以通过先生年轻时与毕加索的思想建立,我搜索一下资料,因为需要有先生的艺术思想源流,就需要了解:毕加索与张仃(1956年)1956年的巴黎之行对张仃显得不同寻常,为此,他提前准备了自认是最好的礼物——民间门神版画。他相信,毕加索见了这对门神,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在巴黎主持国际博览会中国馆设计期间,张仃一直惦记着这件事。通过旅法画家赵无极,张仃知道了不少毕加索的情况。博览会结束后,赵无极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张仃到处转。此时赵无极已经打入法国上流艺术圈,交友很广,见张仃喜欢毕加索的作品,就带他去专门收藏毕加索作品的画廊和博物馆的仓库,看了许多毕加索的原作。赵无极很赞成张仃拜见毕加索,还给他出主意:请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

就在这时,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来法国访问,团长由已在巴黎的冀朝鼎担任,成员有化学家侯德榜,作家李霁野、何家槐,国画家王雪涛,桥梁专家茅以升,还有一位女政工干部。张仃接到文化部的电报,奉命加入该团,一入团,他就提议:去法国南部的戛纳拜访毕加索。由于毕加索的法共身份,这个建议立即通过。通过法中友好协会的联络,代表团一行来到毕加索居住的加里富尼别墅。30年后,张仃还清楚记得——

那是一天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毕加索的工作室,是在海边的一所别墅。当时毕加索睡完午觉,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领着我们先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华贵,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画家,他卖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他的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灰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所有这一切,这位艺术家好像一点没意识到。他的工作室里,所有的墙上、地上都挂满、摆满了大量新作。可以想像到,他的全部注意力、思想、感情、心灵和生命都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去了。他惊人的艺术劳动和异常旺盛的精力,十分令人佩服。

这无疑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偶像的细致观察。代表团一行中,真正对毕加索知根知底的,就数张仃,这使他自然地成了拜会的中方主角。然而,由于严格的外事纪律,加上翻译上的问题,宾主双方未能尽兴地交流,但其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请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一事,张仃无权决定,因为此事必须通过上级有关部门,于是,就变成了请毕加索到中国来访问。对这一邀请,毕加索思索了一下,说:“中国太好了,但我年纪大了,怕到了中国后,(艺术上)又有一个大的变化,自己会受不了。”这个回答很见毕加索的个性,毕加索是一个少见的艺术创新狂,每一次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画风的改变,然而这时的毕加索已是76岁高龄,不可能再像过去消化非洲艺术那样去消化中国艺术;第二,由于那位女政工干部的阻拦,张仃为毕加索准备的礼物——那对门神版画,未能送出,理由是:门神代表封建迷信,不宜送外国客人,以免闹笑话,影响新中国的形象。于是,张仃将另一份事先准备好的礼物——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送给了毕加索(女政工干部曾建议张仃的这份礼物和代表团的礼物——景泰蓝之类合在一起,作为中国政府的馈赠一起送给毕加索,张仃这次没有同意,坚持以自己个人的名义赠送了毕加索)。这份礼物果然给了毕加索很大的震撼,因为就在张仃访问毕加索之后不久,张大千也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说着他向张大千展示了自己学齐白石的中国画习作。这个艺术佳话固然令人欣慰,然而,假如毕加索得到了张仃的那对门神,会对他的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刺激?这个悬念,只有留给人们去猜想了。

因为毕加索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人。拜会快结束的时候,毕加索把大家让进休息室,在一面大镜子前,他穿上西班牙骑士的服装,带上面具,顿时变成了另一个人,逗得客人大笑不已。合影照片上,76岁的毕加索左手搂着张仃的肩膀,穿着随意,笑容亲切,目光炯炯地盯着前方,张仃则西装领带,身子笔直,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这一老一少,个头相仿,亲密之状,宛如父子。已是世界艺术巨匠、每天接受四面八方朝拜的毕加索,与这位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年轻同行素昧平生,他一定是凭直觉感受到他们是同类吧,假如他知道这位中国同行从小就崇拜他的艺术,还为此受过不少误会和打击,并且日后还将遭受更大的灾难,不知他会做何想。

先生与黄宾虹的焦墨山水,是我最为需要求证和悟道的。作为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会长,先生说过“在黄宾虹的册页对我启发很大。中国说一个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宾虹这两点都做到了。他说人呢,文人画画到一定的程度,不是笔墨上的,是画修养,修养多高都反映在作品里了。这个话对我终生受用。”先生从事焦墨山水,才能准确表达他的美学主张。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和旨趣。他生就对柔润、对小品有排他的免疫,他的艺术因为带着极强的选择性,而有着鲜明的偏重,他把媚俗的都革除了。焦墨山水最能把苍劲的、宏阔的具有金属感的画面营造出来。他向来反感平庸、常态,所以他营造了一处胜境,这胜境先用是装饰画表达出来的,后来集中在焦墨中。这胜境有他私人的主观成分,但是却符合全世界共同的人文标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他要求这个境界纯净、质朴,和全球的绿色思想是合拍的,是互动的,他在其中逐渐超拔、升腾,已经接近变成一种艺术成分居多的信仰和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思想。

“焦墨”是先生为延展中国画的审美功能和艺术生命而作的探索。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亲身感受。

先生与李可染的笔墨时代....因为激动,写好的文章按错鼠标全没了。只能回忆补写。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