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 非洲 » 正文

除了彭麻麻的肖像,靳尚谊这些作品也很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870
核心提示:靳尚谊,中国油画家,他的一大堆官方头衔就不用赘述了,这位画家或许大家不熟悉,但是有一幅油画肖像,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其实


靳尚谊,中国油家,他的一大堆官方头衔就不用赘述了,这位画家或许大家不熟悉,但是有一幅油画肖像,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其实除了彭麻麻,他还有很多高品味的优秀作品。靳尚谊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油画家之一,他的油画作品或许不是油画家里最好的,但是他却最能代表一个时代。



自画像 1959年 30 cm x 22.3cm 纸板油画


这幅作者的自画像笔触明快,一气呵成,显示出他扎实的基本功,画中的青年自信、潇洒,对艺术带着一种热情与执着。



送别 1959年 137cm x 242cm 布面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



登上慕士塔格峰 1957年 185cm x 140cm 布面油画


和平的讲坛上 1956年 100cm x 80cm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这张画是1956年我在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学习时画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张油画肖像画创作。 当时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的创作教学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肖像画创作,第二部分是情节性绘画,也就是毕业创作。老师让我们自己选择题材。 肖像画创作我选择了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话这一题材,题目是:《和平的讲坛上》。这是我第一次画油画创作。 我记得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话,国际上影响很大,这件事让我激动,我觉得总理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我想画他。



青年女歌手 1984年74 cm x 54cm 布面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果实 1984年 75cm x 54cm 布面油画



蓝衣少女 1984年 60cm x 50cm 布面油画


《青年女歌手》、《果实》和这三张探索的作品都是1984年画的。这三张画的模特都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是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周稷推荐的,蓝衣少女名王红,青年女歌手是彭丽媛,果实这张不记得了。《果实》这张画的构图是女孩手里拿着苹果,穿淡黄色的衣服,后面是苹果树,整个画是侧光的,《蓝衣少女》也是一样的侧光,背景由绿叶衬托,这两幅作品有一种象征的味道在里面。《青年女歌手》的背景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光线基本上是平光,映衬着画种人物白皙的皮肤,加上作者深厚的古典功底,使这幅作品近乎完美的表现出人物的气质与情深状态。



高原情 1986年 60 cm x 50cm 布面油画 中华艺术宫



塔吉克新娘 1983年 60cm x 50cm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


作者自述

1981年我和詹建俊一起到新疆深入生活,在乌鲁木齐喀什塔吉克地区逗留了一个多月收集不少素材。1982年我借探亲之机赴美系统研究了西方油画的演变过程,对西方造型体系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也找到了中国学油画的问题所在,1983年根据素材创作了《塔吉克新娘》,这张画是在家里画的。 我想根据一副写生作品创作一幅油画。从美国回来后,我总结西方的造型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强明暗体系,希望通过实践找到西方强明暗体系在我的作品里实现的办法。 1981年,我在新疆收集素材时,画了不少写生。因为母亲去世,没有来得及整理那些写生素材。1982年在美国东、西部各博物馆观摩,研究了大量欧洲油画的精品,感悟到欧洲传统油画非常注重体现体积和空间,作品都呈现出层次丰富、体积浑厚的特殊美感。我也想在我的作品中表现出这种特殊美感。 这幅作品的艺术基调和表达方式与我当时的心态有关系。 “文革”后,我看到社会生活中暴露出很多不好的现象,人际关系不正常,派性浓厚,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情绪低落影响到心情,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因此希望在作品里能表现一些宁静、和谐、崇高、纯洁的情感,冲淡或解脱一下自己心里的苦闷。在创作《塔吉克新娘》作品时,一直抱着对理想美追求的情感去画每一笔。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心理轨迹,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地吸收西方古典油画的精华,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表现手段。其实对于艺术的创作来说是一种很质朴的状态,没有那么多世俗的充斥,静下心来去寻找自己艺术表达的语言。



雕塑家张润凯 1980年 76cm x60 cm 布面油画



画家黄永玉 1981年 80cm x 80cm 布面油画



探索 1980年 81 cm x 66cm 布面油画



窗下 1985年 85cm x 75cm 布面油画


从这几幅肖像作品来看,作者根据每个人的职业和性格特点对画面背景做出了调整,艺术家的背景是自己的作品,让整个画面的氛围与人物精神世界连接,体现出作者对古典意境的把握和理解。无论是在技巧上还是在画面安排处理上都独具匠心。


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


“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2011年6月1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这三张画作为一组,有总题目,也有分题目。总题目是《向维米尔致意》。分题目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为《惶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戴尔夫特风景》改为《新戴尔夫特风景》;《戴尔夫特街景》改为《戴尔夫特老街》。



靳尚谊,《惶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44.5cm × 39cm,2009,布面油画



靳尚谊,《 新戴尔夫特风景 》69cm × 80cm,2010,布面油画



靳尚谊,《戴尔夫特老街》53.5cm × 43.5cm,2010,布面油画


今天,在所有收藏了维米尔画作的博物馆,维米尔的作品总是摆在醒目的位置,以供人作朝圣般的观赏。在浩瀚的欧洲艺术经典中,维米尔的作品尺幅远不如那些“致广大”的宏篇巨制,但以“尽精微”的情采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们吸引着观众走近前去,作近距离探幽发微的细察,被它们所漫幻的光芒、静谧与和谐而打动,产生神来之笔的感叹和绕梁三日不去的回味。

油画自西方传来,在中土植根已逾百年,中国画家对西方油画的接受与研学,一方面展现了吸收艺术新知的文化情怀,一方面也展开了不同时代选择和借鉴的文化理想。很长时间以来,在一个以主题性、社会性创作为主导的艺术环境里,像维米尔这样的画家是被忽略的,只有文艺复兴盛期到法国浪漫主义那种波澜壮阔的绘画样式才得到足够的青睐。维米尔艺术在中国的命运——就像在西方也是逐步被发现和重视一样——经过了从寂寥到被社会认知的过程。摆在中央美术学院也包括其它美术院校图书馆里的维米尔画册,许多年总体上处在被冷落的位置不能放上直接学习的前台,只有那些对艺术本体较早有追求的画家,才会注意到维米尔绘画蕴含的独特的艺术性。靳尚谊先生在50年代就注意到维米尔,虽然在风格上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关联,但画册所提供的维米尔油画的气质、品性与他的艺术性格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靳尚谊作为最早造访欧美研习油画的中国画家,维米尔进入了他的视野,并且与他从80年代开始的艺术新进程产生了关联。

“1979年在德国,第一次看到维米尔的原作。他的画单纯,又有绘画性。整个画面有一种冷冷的现代神秘感。”再一次阅读靳尚谊先生这段简短的对维米尔作品的观感,可以看到他作为画家的直觉和对油画的理想。“单纯”是他对艺术意境的追求,“绘画性”是他回归艺术本体的憧憬,而从中看到的“现代”,则是一种文化角度的洞悉。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总是能够把理性放置到自然感性漩涡的周围,在那里建立起艺术的时代精神。

有了认识,就有了行动,有了情结,更有了追求。由此而言,《向维米尔致意》原来是一次久违的学术邂逅。

——范迪安


在实验油画与中国水墨画结合的过程中,靳尚谊攀上了创作的第三座高峰,然后他开启了新的思维模式,用手中掌握的技艺表达了心中所想,虽然仍然是古典形式,但贯注了自己一种新的观念。三幅作品《向维米尔致意》无论从绘画技法到表现手段,在靳尚谊的求艺生涯中都掀开了走向现代的一页。


靳尚谊用古典方式塑造人物,形成自己和谐、集中、简约、典雅的风格,已得到了公认,无论在多少件作品中,几乎一眼可以认出靳尚谊的作品,这种引人瞩目的特性,是众多艺术家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但是靳尚谊不以为然,自己探索终生,虽然已求得绘画技艺的真谛,但是他认为"不够熟练,不能挥洒自如。"西方人骨子里浸透的东西,东方艺术家却要亦步亦趋地探究深入,在油画世界中尚不能随心、随眼、随手所欲,对靳尚谊而言这永远是个遗憾。谈到他的油画之路,他无奈地说:"我已经老了。"但对油画的挚爱仍然驱使他继续试验和探索,他的未尽之索。

业务合作

名家入驻推广 贾老师(电话)

书画藏品销售 高经理(电话)

艺术展览活动 刘经理(电话)

电视艺术栏目 刘老师(电话)

画廊代理洽谈 刘经理(电话)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