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名人堂 » 正文

安藤忠雄论建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31  浏览次数:315
核心提示:    安藤忠雄谈建筑(下)  摘要:以命相搏的工程每一次演讲,他都会讲到六甲山集合住宅。那是在神户六甲山山脚下一个60度

  
  安藤忠雄谈建筑(下)
  摘要:以命相搏的工程每一次演讲,他都会讲到六甲山集合住宅。那是在神户六甲山山脚下一个60度朝南的斜坡上建成的房子。安藤说:“有人怀疑在这样坡度上能不能做成一个建筑。但是对于人来讲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成。我做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担心,总体上看一步一步就这样盖上去了。&rdquo…
  推荐关键字安藤忠雄
  以命相搏的工程
  每一次演讲,他都会讲到六甲山集合住宅。那是在神户六甲山山脚下一个60度朝南的斜坡上建成的房子。安藤说:“有人怀疑在这样坡度上能不能做成一个建筑。但是对于人来讲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成。我做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担心,总体上看一步一步就这样盖上去了。”
  一开始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由于施工条件太恶劣,找不到愿意承包工程的单位,这样的陡坡,如果处理不善,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危害。最后,一家小公司接下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营收,竟占到该公司全年总收入的一半。
  因为是小公司,员工们都很年轻,负责工地现场的两个人都是26岁上下、进公司7年左右的青年。大家抱着“事到如今,只有放手一搏了”的态度,便开始动工了。
  那一年,他40岁。人手紧张,丈量的那一天,安藤忠雄自己也下去帮忙,他站在大斜坡上往下看,那种陡峭真是超乎他的想象。整个施工过程中,他都提心吊胆,担心会有滑坡,一直到竣工的那一天,他才放下悬在嗓子眼的心脏,长舒了一口气。
  这真是以命相搏的工程啊。安藤说:“在那样险峻的地方,让人甘冒生命危险去建造,其原点应该还是人类纯粹的挑战心吧!那就是在似乎完全拒绝建筑物进驻的严峻自然中,想尽办法去建造的挑战精神。”
  做完了一期,旁边还有一块地,业主说安藤先生:“如果这样的山都可以做的话,我们家的山上你也来盖吧。”一开始安藤拒绝了,因为在这样的斜坡上盖房子实在太困难。可是业主的一句话激发了安藤的斗志,他说:“怎么做到现在,你反而没有勇气再做这样的事?”心高气傲的安藤不幸中了激将法,特别生气,说:“我就做给你看看吧。”
  二期完工时,安藤的自信心大概已经爆棚。他并没有就此收手,居然跑到基地边上神户制钢株式会社的所在地,拿着他的设计图纸去找他们的老板。对方当然是很不高兴了,说我这个房子还好好的,你拿着图纸来干吗?安藤说,我不是要你们的设计费,我只是跟你说这个房子建成这样会比较好。对方不当一回事,可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努力还是我的运气好,”安藤说,“1995年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地震以后这些设施都不能用了,地震以后神户制钢就给我打电话,说安藤老师,你做的设计什么时候能出来呢?然后很顺利的就进行了这个项目。然后,已经在地震中受损的房子就没有了。我因而得以建完六甲山集合住宅所有的一二三期。”
  南岳山光明寺和世博会中国馆
  安藤忠雄作品塞尔维亚世博会日本馆
  1992年,安藤忠雄为塞尔维亚世博会设计了日本馆,大屋顶惊艳亮相,虽然不能说是安藤设计生涯中的代表作,但给好事者挖出来,18年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何静堂先生设计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就像是对安藤忠雄18年前作品的隔空回应,不可避免地,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其是否为山寨的风言风语。
  其实,安藤忠雄更著名的木结构作品是他在日本南岳山设计重建的光明寺,这个名声在外的安藤代表作与现在的中国馆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光明寺位于日本四国西条市,主殿历经250多年年久失修,已无恢复之可能,所以寺庙方面请到在宗教建筑方面鼎鼎大名的安藤忠雄先生为其设计主殿。
  从一个侧面看光明寺(左为光明寺)
  安藤的设计确实散发出浓郁的东方气息:垂直方向的柱群支撑起的是大屋顶似的挑出椽子,在一方静默的水池之中,显得肃美又庄重。这是安藤建筑生涯中唯一一个主体为木结构的建筑。在建筑的细部,我们当然还会见到安藤标签似的玻璃和清水混凝土,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安藤忠雄从来不是一个墨守陈规者,也不会像毛纲毅旷那样走向纸上建筑的极端。他清楚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在日本建筑史上应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并且,他也善于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抽象出传统的符号性特征——比如说“类斗拱”今时今日红极一时的建筑样式,实为安藤忠雄先生所首创。和柯布西埃至晚年才重新发现传统不同,安藤忠雄从一开始就站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安藤忠雄营造了一副不惹人间烟火似的日本面孔,用一句中国老话来形容,我们可以说它们:“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
  相对于最后建成的光明寺实体建筑与中国馆的神似,安藤忠雄的一张设计图与世博会中国馆的原型似更有几分神似兼形似。脱胎于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到了日本建筑师手中,确实焕发出新的光彩,既有古迹遗风,又有现代的简洁之美,而这种美也同样出现在中国馆的形式中。
  虽然之前曾经直言批评中国建筑:“再过50年都达不到一流。”不过对于世博会中国馆,他却比较宽容:“世博会中国馆没有抄袭我的作品。我对中国馆这一建筑作品表示非常钦佩。有时候,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确实可能会想到一起,这是想象力的巧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