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力派 » 国画 » 正文

画家傅抱石|傅抱石“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作品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5  浏览次数:771
核心提示: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各个大厅内,随处可见精彩拼呈的书法绘画作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各个大厅内,随处可见精彩拼呈的书法作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首推巨幅山水画卷《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名字的巨作,作者之一正是国画大师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人物,他创建了新中国山水画史中的“新金陵画派”,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抱石自幼家贫,喜欢刻字、画画,少年时进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6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3年得到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则重返南京。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早年学画时,傅抱石受到一位专门复制石涛画的艺人影响。傅抱石一生倾心石涛故改名抱石。他学石涛不是持守于石涛的技法,而是得力于石涛的绘画精神。留学日本期间,傅抱石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并举办了第一个个展“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他的篆刻《离骚》获得日本篆刻大赛第一名。留学日本,对傅抱石的创作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他作画冲破传统的起点。他注意研究吸收日本人的画法,其中以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小衫放庵等人的作品为主。傅抱石画中,大片墨色横刷纵抹,或勾线后略加乱皴,然后以大片颜色覆盖,都是从日本画中得到的启示。
  
  自日本回国任教,抗战爆发后,傅抱石辗转到达重庆。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就是史料广为记载的“金刚坡”时期。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这个阶段,傅抱石完成了从美术史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开始创作大量的绘画作品。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作品,分为人物画和山水画两部分。人物画主要表现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石涛,同时也以古代优秀诗篇为创作题材,如《琵琶行》、《长干行》、《唐人诗意》等,山水画以《夏山图》为代表。1942年6月,傅抱石创作了《屈子行吟图》,把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行走于浩淼烟波上的形象生动展示,表达了“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的爱国主义思想。
  
  重庆的金刚坡时期,傅抱石的山水画创作进入新的境界,他以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为题材,充分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在创作形式上,傅抱石继承宋画的宏伟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畅写册水之神情;在创作方法上,他改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居住在重庆的七年,是傅抱石创作研究突飞猛进的七年,他的艺术突然有了一个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山水画雄浑恣肆,人物古意气韵,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将理论著述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把生活与艺术相连接,把社会与创作相结合,对中国画进行大胆革新,完成了思想转变与风格革新。傅抱石通过不断地体验生活与采风写生紧跟时代潮流:1957年,傅抱石率领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奔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访问和写生;1960年,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带领江苏省国画院进行“两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此外,傅抱石还突破传统诗意题材的束缚,对中国画革新进行探索,很好地处理了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表现的关系,并发展了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理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傅抱石的作品开创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他将气势磅礴的毛泽东诗意纳入山水画创作中,以无比精湛的绘画技巧,极其鲜明的绘画风格,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使毛泽东诗词意境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代大师,傅抱石擅画山水和人物,他的绘画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写意”之风,酣畅淋漓,诗情文思并重。傅抱石崇尚创新,在对中国画的改造中贡献突出,创造出用笔有直有根、有折有圆、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干的山石皴法——抱石皴。
  
  傅抱石擅长创作人物画,他的人物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达到潇洒入神的效果。傅抱石的人物画,大概分为两类:历史人物与典故、以文学名著或诗句为题材的人物画。傅抱石所画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胸怀坦荡,具有崇高人格的大人物。傅抱石的人物造像,在表现心境与共鸣上成就最大,其中,屈原像与九歌题材的作品,是傅抱石最好的人物画。张大千对傅抱石的人物画很是欣赏,称他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千年未有之新画风。
  
  傅抱石崇尚革新,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傅抱石的山水画吸取了传统名家的精华,在布局上,打破传统格局,常将山峰峰顶伸出纸外,形成磅礴气势。他的山水创作喜用“大块文章”式结构,在大块结构里面有层次,有脉络,却又含糊一片,墨沉淋漓。这种含糊中的脉络,构成傅抱石独特的肌理和艺术符号。傅抱石的山水画寓意深邃,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表现了天地山川郁勃、雄奇、峻险的风貌,绘出神仙般画幅,抒发对山水诗意的孤寂、无奈与浩叹,表现了动魄惊心的歌颂与激情。
  
  傅抱石性格豪爽,热情奔放。他喜欢饮酒,作画时,身边是少不了一壶酒的。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傅抱石曾先后镌刻三方“往往醉后”的印章。这则印语源于石涛“每于醉后见天真”的诗句,“醉”其实为傅抱石艺术追求中一种痴迷的态度,是陶醉,是沉醉,而绝非酒醉后的信笔涂鸦。“见天真”则是傅抱石认识到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在于“天真”而非“醉后”。在傅抱石的一生中,陶醉在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奇壮美中,沉醉在艺术创作的愉悦里,经历着绘画形态与艺术思想上脱胎换骨的不断变化,用自己生命的体悟去挥洒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展现出一位传统文人深邃的精神品格。
  
  傅抱石一生创作中国画3000余幅,并曾与郭沫若、徐悲鸿、陈之佛等书画艺术名流举办联展。傅抱石还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著有《国画源流概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美术年表》等著作,著述多达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见解精辟,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也充分体现在他的画作中:如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他所作《九歌》图斐声遐迩;他还崇拜石涛,青年时期编着《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
  
  在傅抱石的带领下,出现了江苏国画家的创作群体,推动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使山水画的面貌在20世纪中期焕然一新。同时,作为新金陵画派及新山水画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傅抱石的作品和其领导下的新金陵画派一直是市场所追捧的焦点。在2021年春拍近现代国画板块均价排名中,傅抱石国画以均价218.5万元人民币每平尺的价格遥遥领先于潘天寿、李可染、徐悲鸿等近现代大家,2021年秋拍,傅抱石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毛主席诗意册》,以一亿元开拍,经过现场藏家的激烈竞拍,最终被场内藏家以2亿元拍得,加上佣金,以2.3亿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傅抱石首件过亿元的拍品。
  
  江山如此多娇,人民大会堂为我们留下了傅抱石精彩的历史瞬间和永久画卷:画面的近景是江南青山绿水、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画中的东侧,一轮红日照耀祖国的锦绣大地,江山壮丽,气势磅礴,表现出伟大祖国的勃勃生机。
  
  这是傅抱石笔下的大好河山,这也是他心中对祖国的永远眷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