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力派 » 油画 » 正文

孙莹画册 访谈《只在不远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706
核心提示:孙莹的工作室里现在空荡荡的,因为个展,作品都已经运去了画廊。入了伏天,实在太热,原本在客厅工作的她,将所有画画需要的材料


孙莹的工作室里现在空荡荡的,因为个展,作品都已经运去了廊。入了伏天,实在太热,原本在客厅工作的她,将所有画画需要的材料,都搬进了靠里的小房间。她习惯性地开着音乐,一旁颜料车的调色板上,色彩由冷至暖排了一圈。每一次把画运走之后,孙莹都想赶紧再画起来,因为她觉得“工作室空荡荡的,心里也空荡荡的”。

一张椭圆形的小画静静站在画架上——那是幅孙莹式的半身人物肖像,画中人立于花枝下沉静地望向画外。与她以往的大多数作品不同,画面里经常出现的小女孩形象,在此时变为一位娴静的女子。

“小女孩长大了?”我向她开了个玩笑。

她腼腆地扭头瞥了一眼架上的作品,笑着说:“啊,我倒也没有刻意想要成熟,不自觉的,或许是因为自己也长大了吧。”

对孙莹新作最大的感受,是她画面里的那些“萌妹子”开始在背景中下沉,走起了更加细腻的内心戏。那个曾经在画中带着森林,带着城堡,带着坚果,带着心爱的兔子、小熊、长颈鹿与松鼠出发去远航的小女孩,虽然仍做着与鲸鱼滑翔于夜空森林中的梦,但已告别最初简单的、流于表面的“萌”态,沉静地有了更加丰富沉稳但不失浪漫的内心。

孙莹从小就是冲着画画去的,只是最终考进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舞台美术设计专业。这让人想起另一位有着相似经历的现今炙手可热的80后艺术家陈飞。她毕业后跟过剧组,做过媒体,可越是在工作过程中接触艺术家、画廊,内心渴望画画的情绪就变得越加强烈。那时,她喜欢刚刚出道的女画家陈可笔下透亮的颜色,也关注刘野的作品——这些在暗暗提示着她,自己内心中浮现的画面成为一件件真实的作品,并不是没有可能。2008年,她当鼓起勇气在工作之余重新拿起画笔时,已经25岁。

似乎有一点晚。但她十分勤奋。2009年,她在先生的鼓励下辞职成为全职画家,画画,忽然成了件背水一战的事,“辞职之后觉得压力很大,想着既然开始画了, 就要看看自己之后到底能画到什么程度”。

从重新拿起画笔的那一刻起,孙莹已走过七年。她曾经为之远航的梦想,如今,只在不远处。

安息香=安,孙莹=孙

安:正常情况下你的创作进度是怎样的?

孙:差不多一个月两张,一张大一张小。我很规律,一张创作结束再开始新的一张,避免精力分散。每天就像在上班一样准时抵达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早晨差不多七点就起床,状态好的情况下,最晚会画到九、十点钟。之前都在家里画画。后来确实大画也放不下了,就在小区里找了这个新的地方。

安:从你之前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你的先生非常支持你的创作。

孙:是,那时也是他支持我辞掉工作全职画画的,单就我本人,恐怕没有这么大的魄力。这么多年他一直支持,每一张画都会给我很多意见——以前他就常跟我说,你要让你的作品更加深入。

安:他是做什么的?

孙:他之前学过雕塑,后来做了互联网。他对我作品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对的。我的第一次个展在2011年3月5号,我记得很清楚。个展前我把作品送到画廊,也获得了相似的反馈——将作品向内推进。有的时候,还是很需要旁观者的声音,来协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

安:重拾画笔,七年走来,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孙:回头看这几年中的自己,其实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一样的困难。但要说最困难还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以我的性格,不是那种可以冲动辞职去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刚辞职的时候压力特别大,瞒着家人,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画出来……想着既然开始画了, 就要看看自己之后到底能画到什么程度。

安:那时候你有给过自己一个冒风险的时间界限吗?

孙:会有。所以那时特别用功,玩命地画,心里也很着急。投入在创作上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出了我在上班时的状态。就这么不间断地一张一张的向前推进,还是很管用。绘画的过程需要自己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完善,不断的改进。不过应该说,我还是挺幸运的,因为只画了两年就被画廊发现,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

安:最初自己在家画画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个问题?

孙:很渴望找到合适的合作画廊。但刚开始只能发表在网络上。

安:那时你选择了哪些平台?

孙:最早是在雅昌论坛,后来在2008年我注册了豆瓣。这可能跟我在网络媒体工作过有关系,我会有这种意识。毕竟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不是一件坏事情。通过网络上的发布,开始有人在线上与我进行交流。可以说在豆瓣上,我找到了一种归宿感,也有越来越多的网友支持,喜欢我的作品,每张画下面的评论中都堆满了他们的祝福和期待。这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前行的动力。

安:后来是怎么被画廊发现的?

孙:有网友向我提起玉兰堂,说这里的风格挺适合我的,不过我当时作品还不成熟。在与画廊的工作人员建立起联系后,他们又持续关注了我不到一年,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进步。后来见过原作后,我们就定下了第一次个展的时间。

安:即将开始第三次个展,心里是什么感觉?

孙:一步步走来还是挺不容易的,个展很像是一个学期的阶段性总结。每次的个展,不仅要保证数量,还要在质量上,让大家看到你的成长,你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看似顺其自然,其实经历了很多磨难和自我的推翻。如果说画画最初凭借的是兴趣与热爱,那现在更多了一份认真与执着。能迎来第三次个展还是挺高兴的,至少说明我还在继续前进着。每一次展览都会收获很多,会得到很多朋友包括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对我作品的一些看法。这些对我来说很宝贵。

安:我对你这批新作最大的感受是:画面的层次与进深更加丰富。比如你的新作《花花世界》,花朵外部蜂鸟造型的女孩窥探着花朵中心微小的新世界——那艘远行航船。

孙:对,很多人都没有观察到那张作品中这个细小的部位。满铺的画面,女孩、花朵与航船之间强烈的对比,都是我想要进行的一种构图尝试。这张作品也是我这批新作的一个开端。

安:你也开始挑战较大尺幅的创作,甚至有一张一米三乘以三米九尺幅的三拼作品《总在你身边》。这是你之前从未尝试过的。

孙:的确,之前我在创作中的构图偏于保守,几乎都是正面居中的效果,但我开始想尝试表达更加铺展,带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在创作过《花花世界》、《躲进世界的角落》……之后我还是又回归到对单个人物的刻画,因为我觉得这个主题我还没有画够。《星空》在这批作品中可以算作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张作品当时画得非常痛苦,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按照以前的画法,这张作品在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但我还想往更深一步走,所以整个三月到四月之间我都在与这张作品死磕。

安:死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孙:就是不断的跟自己较劲,有些地方在之前看来已经可以了,但还是要涂掉重画,不断的修改,然后再推翻重来,直到满意为止。“满意”的这个标准在不断的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画面有时候要画上5-6遍不止。向上爬坡的过程肯定是艰辛的,可翻过了这个坡,就会豁然开朗。然后再面对下一个挑战。

安:在这张作品创作完成之后,你去了一趟美国对吗?

孙:对,我们去美国自驾游,玩了一个月。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看了很多大师的画,之后又去了黄石国家公园,游走了旧金山与洛杉矶,在洛杉矶看了盖蒂美术馆。

安:这是你第一次在国外的美术馆看到大师的原作,心里有什么感受?

孙:我在画面的技法上学到了很多,回来以后发现对自己在深入的问题上帮助还是挺大的。虽然以前也在国内的美术馆看过一些大师的原作,但远远不如这次感受深刻。梵高,莫奈,德加,雷诺阿等等那些都只能在画册上见到的作品,当原作就摆在你眼前的时候,那种震撼和激动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而且美术馆里可以随意拍照片,也不会在作品前拉上一根僵硬的绳子,让你保持观看距离。这种近距离的感受会让人感到很温暖,很平静。

安:除了美术馆,黄石国家公园里的自然风光对你的创作产生影响了吗?

孙:会产生影响——我回来创作了那张《守护》,作品上的麋鹿就来自我对黄石国家公园原生态森林、动物与景色的印象。这段经历带给我很多新的灵感。在我之前的创作中,也有很多动物出现:兔子、熊……但那完全来源于想像,而这一次,自然景色与造物的壮观,带给我难以表达的新感受。之后创作《再见,Amelie》,天空中兔子形状的云朵,就来自我对自己在黄石公园拍摄的一张天空的照片产生的联想。那个场景令我想起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一幕。

安:再看看你这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那张作品《总在你身边》……

孙:我在开始创作这张之前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画这么大的。因为这样的创作对于我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都太多了。斟酌过构图之后,决定画这样一张三拼的作品,单铺底色就做了两天。从构图到深入,与画小画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安:完成这张画你用了多少时间?

孙:三个多月。最后一个月就是在不断地调整细节。我很想表达出自己想象中那只鲸鱼飞在夜空丛林中的那种感觉。

安:刚才你说到,关于“女孩”这个主题还没有画够,所以我想问:这些女孩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孙:其实我画的这些人物都有各自存在的场景。她们都不是特定的某一个人,而是某种情绪,对于这种情绪,会有一些观众产生共鸣,说“这就是我”。而我在创作中,也没有通过画女孩的方式来追寻过我自己,但可能创作的过程中会不经意将自己的感情与情绪带入其中。早先我也尝试过画男孩,但传递出来的感觉不对。可能还是与自己的表达初衷有关吧。我喜欢看很多拍摄女性的摄影作品,比如日本摄影艺术家筱山纪信,其中唯美清新的气氛总是在吸引我的。

安:相比过去,现在在创作表达上有什么变化吗?

孙:我现在不再想要“萌”的感觉,希望在画风上更加成熟,希望在细节的处理上可以更放松一些。就像作品《小美人鱼》里的水面,或者是早先《桃花朵朵》中背后的那些树——它们都有一种写意的感觉,我希望在现在的创作中可以尽可能多地保持这样一种状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