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力派 » 油画 » 正文

张从忠教授:从二岁开始培养接班人,直至孩子成为首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3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334
核心提示:文/张从忠1902年,一个叫朱立安的黎巴嫩青年,穿越大西洋来到墨西哥城,以经营干货店谋生。到1940年他已是富商了,还有5了个孩子

文/张从忠


1902年,一个叫朱立安的黎巴嫩青年,穿越大西洋来到墨西哥城,以经营干货店谋生。到1940年他已是富商了,还有5了个孩子。遗憾的是,前面的4个孩子,都对赚钱不开窍。具体表现为:首先这4个孩子最不愿意去自家的干货商店帮助老爸干活;其次他们的兜里始终是空空如也,没有一个比索,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如果看到大街上有一个比索,是不会弯下腰去捡的,可见前面这4个孩子根本就没有爱钱的心,这种人是不能经商的。朱立安很失望。

1、培养计划一:学会记账和花钱

53岁这一年朱立安迎来他的小儿子卡洛斯。孩子2岁时,每当有客人光顾,他的眼光就会一直追逐着人们挑选商品和付钱,并且百看不厌。为了试一试小儿子是不是做生意的料,朱立安做了一个小实验,他拿着5个比索的硬币和一张50比索的纸钞,让卡洛斯挑选。卡洛斯不仅抓住了那张纸币,还把他手里的圆饼干递给了父亲。朱立安大喜,因为他在收银时,总是把纸币放进抽屉,将硬币找零给别人,小卡洛斯因此认为纸币比硬币更好,并且认为收了纸钱,就要将圆的东西递给别人。朱立安决定重点培养他,因为这个孩子的身上具有商人的特质,见到顾客来到店里,他总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顾客。

▲执行与计划实施

卡洛斯7岁那年,朱立安将儿子叫到跟前,给了他10个比索,说以后每个星期都会给他10比索零花钱,条件是他要记下用这笔钱买了什么,如果账目让他满意,下周他还会增加2比索以示奖励。

▲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一次,卡洛斯想找父亲要2比索买炸玉米圈,父亲说:母亲会做。于是,他将父亲的满意理解为不瞎买零食,为了迎合父亲,他将10个比索全都放进玻璃瓶里。一个礼拜后,他拿着小本子给父亲看,上面写着“存了10比索”,然后扬起小脸等待父亲的表扬。

可是父亲的脸上根本没有喜悦,反而批评他,不该为冷冻草莓饮料的事跟母亲闹矛盾,给了他零花钱,就应该自己掏钱买饮料。存钱当然很重要,但存钱要建立在快乐基础上,这次他虽然存了10比索,但没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因此无法持久,所以不是最好的记账。

挨了批评后,卡洛斯不得不自己掏钱买零食吃了。很快他发现大商店卖的糖比小店贵半个比索,于是他不厌其烦地到几百米开外的小店买糖,一个礼拜下来,卡洛斯花了7比索,还剩3比索。他将小账本拿给朱立安看,骄傲地告诉父亲,他既吃到了想吃的东西,又节约了2个比索。

卡洛斯满以为这次可以得到表扬,但还是没有。朱立安说,生活并不只由储蓄和吃喝构成,它还需要其他快乐,如何用钱去买吃喝以外的快乐,才真正决定他是否会花钱。过了几个礼拜,卡罗斯将一本童话书递到朱立安面前,非常笃定地告诉父亲,他想清楚了,看童话书才是最吸引他的,为了得到这本书,他一个礼拜只吃了二次糖。他说:“现在10比索既能让我吃到零食,又有书看,还有储蓄。如果您还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账目,那是因为父亲吝啬,不肯奖励我。”

▲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制度和标准。

朱立安眼里升腾起赞许,但就是不提奖励,他转过身打开一个铁柜,从里面搬出许多账本。他打开其中一本,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捐给教堂10万比索,看望生病员工的家人送了2000比索……”朱立安告诉儿子,这是一本专门记录慈善捐款的账本,它跟其他账本相比,表面上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但却是带给他最多收益的一本账。因为他不仅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还收获了良好的人缘,更多的人也因此而愿意照顾他的生意。真正合理的储蓄,是扣除自己需要,和帮助他人之后,剩下的那笔钱。只有这样,财富之河才会变得更宽流得更远。悟性极高的小卡洛斯,红着脸收回自己的账本,说:“对不起,爸爸,我的确不够资格得到奖励。”

孔子“仁爱”思想一共只有五个字“惠、敏、恭、宽、信”。惠是恩惠的惠,实惠的会。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一个商人或者领导者如果没有好处给予别人,你的部下就不会听从你的指挥;一个领导者或如果没有恩惠之心,去提携他人,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就别想使人力资源为自己所用。作为企业领导者,他一定要用一颗恩惠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客户、每一个合作伙伴和每一个下属,要在精神价值上去肯定每一个人,要在金钱和物质利益上去跟每一个人分享。谁有这样的心,谁就能让别人忠诚于他。

2、培养计划二:让储蓄的钱去生钱

卡洛斯学会储蓄以后,朱立安开始创造机会让他赚钱。卡洛斯每次取报读报,为父亲朗诵诗歌都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整整3年,朱立安不管多忙,都会抽时间查看孩子的账本。卡洛斯10岁时,有一天朱立安看着儿子的账本说:“你已经有3000比索的存款了,我要教你使用这些钱‘生出’更多的钱。”

▲执行与计划实施

当时墨西哥的中小学生流行收集棒球卡,棒球卡上印有球员的图像,如果哪位球员在随后的比赛中表现突出,那他的棒球卡价值就会剧增。朱立安建议卡洛斯去冒险,猜一猜哪个球员日后会表现好,然后买他的卡片进行收藏。

卡洛斯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可惜他买的卡片不仅不升值,还赔了钱。朱立安不动声色,有一天他和儿子一起去买棒球卡。在卡洛斯犹豫不决时,他果断的挑选了一位新手,而且一次买了100张。卡罗斯认为父亲是在向水里丢钱。可是过了半年,那位球员果真崭露头角,没多久就迅速爆红。卡洛斯眼巴巴的看着父亲的棒球卡一下翻了好几倍,朱立安表示愿意以每张5比索的价格,将100张棒球卡片一次性卖给卡洛斯。卡洛斯虽然知道父亲每张卡片赚了3个比索,可这种卡片如今已经被炒到了10比索一张。所有他很乐意和父亲做这笔交易。不久,卡洛斯的100张卡片在同学间销售一空,他顺利赚到250比索。

▲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当卡洛斯认真在小账本上记下这一大笔进账时,父子俩又有了一场谈话。朱立安说:“储蓄最大的好处是,它能保证你手里随时有一笔可以动用的钱,这样你才能一次买下我手里的100张卡片。其次,你的钱应该去买那些被打压或者被低估的商业对象,这样增值空间才会大。就像那位新球员,虽然刚开始没有很好表现,但随着经验增加,加上身体条件好,他必然会上升。所以耐心等待也是收获的一条途径。”

巴菲特儿时的偶像是一个叫做埃迪·本尼特的棒球球童。球童是干什么的?其实就是给球员们打下手的,帮忙扛扛球棒,递递毛巾,送送饮料,干些杂活的。1919年,埃迪年仅19岁,他一开始是在芝加哥白袜队当球童,这一年白袜队打进世界大赛。第二年,埃迪跳槽到了布鲁克林道奇队,结果这一年道奇队就赢得了美国棒球联赛冠军。在一片欢呼庆祝声中,埃迪却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他赶紧跳槽到纽约扬基队,结果扬基队在1921年赢得了历史上的第一座冠军杯。埃迪仿佛预知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他决定在扬基队安定下来。结果埃迪后来在扬基队待了7年,扬基队5年赢得美国棒球联赛冠军。或许有人会问,这个球童的故事跟投资有什么关系?很简单,巴菲特从埃迪的经历中学到了最重要的一堂投资课:要想成为赢家很简单,只要与赢家在一起。与赢家在一起,才能让你大把赢钱。当球童,只要选对冠军球队,和超级球星们在一起,什么球也不用打,就等着跟冠军队员们一起分奖金吧。做投资,只要选对好公司的好股票,和超级明星股在一起,什么心也不用操,就等着公司业绩上升、股价上涨赚大钱吧。

从此,卡洛斯总是和赢家在一起,他尝到了投资的甜头,而朱立安则更加注意为卡洛斯创造赚钱的机会。

▲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制度和标准。

当年的年底,墨西哥城的河流沿岸要进行改造,挖出来的泥沙堆满岸边。政府不能让美丽的河岸让这些泥沙占据,于是决定半卖半送将这些泥沙处理掉。朱立安得到消息后,他爽快地将全部泥沙一次买下,这堆泥沙位于河流的一侧岸边,是一个长度约2公里长的沙石堆。朱立安带着小儿子来到沙石堆前对儿子说,“你把沙石堆里漂亮的鹅卵石挑出来,然后我以10比索一吨的价格买下,你做不做”。卡洛斯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这等于是无本买卖。口头协议立刻生效,从第二天开始卡洛斯每天放学都到河边挑鹅卵石,整整一个冬天,卡洛斯不过前进了数百米,眼看离朱利安约定的最后时间只剩下3个月了。于是卡洛斯找来同学帮忙,承诺将一部分利润分给同学,结果不到3个月,他们挑出了数百吨鹅卵石。卡洛斯在这一单生意中凭借自己的劳动整整赚到了1200比索。

然而,更让卡洛斯震惊的事情还在后面,父亲带着他来到咫尺之遥的河岸工程办公室,父亲向他们兜售了那些鹅卵石,工程部花了三倍的价钱从朱立安手里买走全部的彩色石头。随后,朱立安又将剩下的沙子运到建筑工地,又赚了一大笔。通过这件事,朱立安不仅教会儿子变废为宝,又让他认识了复利,差额利润以及雇佣员工等复杂管理概念和金融概念。

11岁那年,小账本上显示卡罗斯已经积累了12万比索,他开始自己寻找投资机会。他请教父亲什么样的投资,不必费很大的精力,但是能确保赚钱。朱立安回答,没有丝毫风险的投资是不存在的,但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一个国家始终会存在的,因此风险较小的投资就是买国债。卡洛斯相信父亲,果断地买入政府债券。这笔投资在他12岁的时候就有了回报。随后朱立安由低风险的国债到高风险的股票,都推荐卡洛斯尝试,从而让他明白,风险越大,赚钱和亏钱的可能性也越大。

13岁的时候,卡洛斯稚嫩的笔迹,布满了整个账本。里面不仅清楚地记录每一笔进出帐,还记下了不同的投资方式,从最初的给父亲读报,到如今买卖国债和股票,卡洛斯明白赚钱的渠道无所不在,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就能像变魔术一样,让钱从四面八方飞到自己的口袋里。他对即将启用的新账本给予了无限希望。

  在巴菲特看来,作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耐心是极为重要的素质。传统的投资策略讲究多元化与高周转率。由许多支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可以每天都会发生变化,频繁地买进卖出,不断地进行操作是其鲜明特色。作为一个集中投资者,巴菲特非常反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投资组合,因为集中投资者只有耐心持股,才有机会在长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成绩。一般说来,短期股价的波动可能受到诸如利率变化、通货膨胀及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当时间的跨度足够长时,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将趋于稳定,股价这时才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出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巴菲特经常说,只要他觉得对某支股票满意,他就会去买,即使接下来交易所关门10年也无所谓。巴菲特认为,他买某支股票就是想永久拥有它,而决不是因为感到它要上涨。巴菲特的经验对我们可能有参考价值。他将自己的资金周转率定在10%到20%之间,也就是说,最佳的持股时间为5到10年。

  持股5到10年这一目标,大多数投资者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这一漫长的时间段里,股价的波动可能会极为剧烈。利率、经济景气指数及公司的管理层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股价的波动。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股价的波动将大大地影响到他们的神经。所以,那些实行集中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更需要加倍的耐心与智慧来对付由于股价波动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对集中投资者来说,耐心是必须的素质,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

3、培养计划三:伟大商人的眼光

1953年,年近七旬的朱立安,突发重病。于是,他立下遗嘱,除一部分现金和债券捐给社会外,他名下的房产公司和商店分别由卡洛斯的二个哥哥和二个姐姐继承,其余不动产则归卡洛斯。

▲执行与计划实施

在朱立安的安排中,明显占便宜的是卡洛斯的二个哥哥和二个姐姐,因为不动产只有现在居住的一栋二层楼房,以及房间里的收藏。让人奇怪的是,朱立安在遗嘱最后,特别提到房产公司的一侧围墙所有权归卡洛斯所有。理由是卡洛斯今后还需要很多教育费用,而这面围墙装饰成广告墙后,能够为卡洛斯带来广告收入。对于这个安排,卡洛斯的哥哥和姐姐们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小小的广告墙和广告收入,根本无碍于他们的利益。朱立安拉着小儿子的手说:答应我,一定用你的小账本,记下广告墙的每一笔广告收入。你还需要清理家里的每一样东西,弄清楚你到底从我这里继承了什么。

当时,卡洛斯正对大资金运作怀有勃勃的野心,他对父亲的遗产安排非常失望,但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不想让父亲走的时候不痛快,因此他认真地点了点头。朱立安逝世后,卡洛斯拿出他的小账本,上面记载着他有2万比索的现金积累,还有5万债券和股票。

母亲却认真执行了父亲的遗嘱,她一样一样地帮儿子清点朱立安的收藏。母亲说,东西虽小,但记录了父亲一生经历的诸多坎坷。船票让他背井离乡,土地契据是他在墨西哥金融风暴中,买下的被抛弃的地产,是父亲做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酒樽是一个巴黎酒厂的老板看中了父亲的闯劲,送他酒樽表示鼓励,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母亲告诉卡洛斯,父亲让他请点这些东西,是想让他明白,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想获得巨大的财富,就得拥有一颗坚韧的心。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把创造财富方法交给你,比留下财富给你更重要。随后发生的事情,更加让卡洛斯震惊,并佩服朱立安的远见卓识。

▲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50年代,墨西哥经济复苏,而房产公司位于港口附近,原本为抵挡海风而建的高高围墙,成了商业街上一垛巨大幕墙,广告商非常青睐它,五花八门的产品广告找上门来。卡洛斯谨记父亲教导,细致地做好收入账目,结果它不仅从中获得大笔收入,还在上面找出了市场规律和商业信息。卡洛斯发现,有些广告好长时间都不撤,而有些产品上墙没多久就要求撤下,从中他明白那些投资收益好,那些投资是短命的。

卡洛斯依据这个发现,他向非常有潜力的食品和装饰材料等行业投资,结果都获得了预期的回报。15岁时,40万美元的身家,让卡洛斯成了墨西哥最大银行的一名股东;18岁时,二个在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哥哥,看到弟弟的经商天才,要求让出一部分股权给弟弟,于是卡洛斯仅仅以围墙入股,就获得了房产公司的控股权。母亲这时才告诉卡洛斯,那一垛围墙其实就是朱立安留下的,让他接管家族企业的钥匙,因为他料定二个大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卡洛斯拥有围墙的所有权,既能保证他年幼时不受哥哥们的排挤和打击,又能保证他成人后完整接管。卡洛斯惊觉父亲的目光高远,从此他更是将父亲留下的商业规则当做铁的纪律来遵守。记账成了他坚持不懈做的一件事,在账本里他能发现机会,也能总结失误。大学毕业后,卡洛斯开始在投资领域大展手脚,他像童年收集棒球明星卡片一样,不断地收集被低估的商业项目。80年代中期,墨西哥经济发展滞缓,许多公司负债累累,市值下跌创了历史记录。而有着雄厚资金积累的卡洛斯,他将许多不景气的公司纷纷购入囊中。此后不到10的时间,这些公司的市值增长了近300倍,他的商业帝国骤然强大。90年代,卡洛斯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他买下了墨西哥濒临破产的国家电话公司。经过精心打理,电话公司如今垄断了整个中美洲的通讯市场。中美洲人,只要用电话,就不可避免的要向他送钱。不仅如此,卡洛斯一共收购了230多家大小公司,他的生意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墨西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演绎了一场财富的传奇。

4、终身学习计划: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人早期基本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特别是财富观的教育。中国家庭的财富教育往往侧重于赚钱,而犹太人则强调:“让钱动起来”(意思是有钱不存银行)。此外,犹太人更相信一个人的财富积累需要长期的“恒守”,所以他们相信“恒财”。正如犹太人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由富裕到贫穷只要瞬间;而一个人由贫穷到富裕却要终生”。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从1941年开始,经过26年(1967年)其财富达到1000万美元;再经过40年(2007年)财富达到62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在66年的过程中,他的财富很少有年份是“翻番”的,大部分年份里都是保持了一个均衡的增长。从1965年——2007年,他的年均复式回报率是21.1%;累计回报率是4009倍。即在1965年,如果投资10000美元于巴菲特的旗舰公司,42年后资产价值可达4009万美元。显然,巴菲特发的是“恒财”,而不是“横财”。直到今天巴菲特也从不认为自己在投资方面的非凡成就出自天赋,但他一再强调那些伟大的投资家及其理论对自己产生过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如果不是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上,他便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向凯恩斯学习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才智横溢的理论创新者,也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是一位众所周知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投资家,他在投资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

凯恩斯说:“投资专家的智慧不在于能科学地预测投资本身的未来收益,而在于能先发制人,智夺公众,把坏东西推给别人。在股票市场上,最精明的人只预测群众心理和他们将要采取的没有道理的行动,而不是预测事件的真正趋向。不管群众是否有道理,只要能比群众领先一步就是赢家。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投资都是太胆小或太贪婪,太急躁和心神不定,因而不可能做出理智的中期预测,但对眼前的表面现象却无比信赖,因此极容易被引诱,从而上当受骗。”

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是公众心理的产物,也是公众信心的标志,不过也仅是一种希望或愿望。预测要根据事实,而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太清楚,可是关系重大的事实;另一类是较清楚,但关系不大的事实。公众一般都依据第二类事实预测将来。人们天性喜欢碰运气,不喜欢冷静地盘算,所以投资也是一种碰运气的游戏。

  我们知道,投资市场有一条成规:“天不变,道亦不变。也就是说,现存状态会无限期持续下去,这条成规给投资者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感。”与凯恩斯一样,巴菲特也认为市场是无法预测的。因为投资作为一项被人们广泛参与的活动,其非理性的一面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但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许多在远离市场时还是非常聪明的人,可一旦开始玩起金钱的游戏,就变得愚蠢而不可理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投资市场上,总是多数人被少数人牵着鼻子走的原因。许多投资者被那些真假难辨的投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这也应证了一句著名的谚语:“如果你不能说服他,就先将他搞胡涂。”

  任何一个证券市场上,都活跃着无数狡猾的投机客和冒险家。这些人非常善于利用人们的情绪,他们能够利用种种手段来合法地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凯恩斯对投资预测的见解是极为深刻的,比如,作为独立的投资者,首先要学会思考,识别哪些信息是别人硬塞给你的“坏东西”,千万不要轻信所谓“投资专家”发出的信号。而作为一个远离市场的投资家,巴菲特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那些引诱投资者进行投机冒险的人的不满情绪。他告诫人们要警惕华尔街。他说:“许多领域的专家,譬如牙医,能给这个领域的门外汉带来许多帮助。但总的来说,人们从专职的资金运营者那里却得不到什么赚钱的好处。华尔街喜欢将这种不断激增的、疯狂的金融游戏描述为一种复杂的、有益于社会的活动,这实际上是简化了复杂而有着精细协调的社会经济。但事实却决非如此,短期交易行为像看不见的脚一样,频繁地踢着社会的小腿。

  正是基于对投资获利的这种看法,凯恩斯将投资管理看成是一项“低层次的工作”。这显然引起了许多专业人士的不快,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话还是颇有道理的。尽管如此,凯恩斯仍然利用他出色的投资技巧为他的大学挣钱。1919年,凯恩斯开始担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第二财务主管,在此之前,国王学院的投资仅限于那些有固定收入的债券,是他说服托管者成立一个包括有普通股、现金及商品期货组成的基金。从1927年开始到1946年凯恩斯去世为止,他一直是这家基金会的惟一负责人。数据表明,在凯恩斯管理该基金的十八年里,基金取得了平均年回报率为13.2%的业绩。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英国的股市一片低迷,其间还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及破坏力极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些因素,则不得不承认,在那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凯恩斯的投资业绩是极为出色的。

  虽然凯恩斯的投资理论远没有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那样影响深远,但也绝不能就此被忽略。在他1934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解释了自己在投资方面的策略及原因;在时隔不久的四年后,他又在1938年的基金报告中,更为全面地总结了自己投资的基本准则:

  ①对准备投资的几家公司进行仔细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它在几年后的实际价值和潜在的内在价值是否便宜,同时将它与对其他投资方式进行对比,之后再做出选择;

  ②对你选定的投资进行长期持股,不要因股价的稍微波动就放手,要坚持持股到见到投资成绩或是此项投资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放手;

  ③建立一个平衡的投资地位。尽管个股的持股量大,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可能只有相对风险;

  从凯恩斯的上述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巴菲特的影响。这两位哲人都属于集中投资者,对所要选择的投资都是极为慎重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不会轻易放弃。凯恩斯主张投资者对所要投资的股票必须进行认真的筛选,而且要将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此外,他特别看重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从中找出最佳的投资对象。凯恩斯认为:“我很清楚地知道,研究整体股价变动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其中的原因很多。人们在投资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低价买进,然后以高价卖出,但往往慢了一步,结果成了高价买进,低价卖出。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抱着低买高卖的投机心态来买卖股票,因而最终损失惨重,心事重重,心态极为脆弱。如果这种心态加以漫延,则会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失去理性,引起剧烈的波动。”

  股票市场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不过,与其他科学的迅猛发展相比,研究股票市场的理论虽然也不乏推陈出新,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太多的有效性,并不能完全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所以,所有关于投资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占星术的某种性质。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狂热的市场中,只有保持冷静的少数人才能够成为赢家。勿庸置疑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赢家,沃伦·巴菲特也是。

▲吸取格雷厄姆的教训

  在巴菲特工作的案头,多年来一直摆放着几个版本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撰写的著作《有价证券分析》。巴菲特认为,自己的投资策略85%来自于格雷厄姆。

  巴菲特出自于一个非常保守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曾经担任过四届众议院议员。与众多股票经纪人不同,他一直非常正直、诚实,对金钱的兴趣也不大。据说,当国会议员的年薪从10000美元涨到12500美元时,他竟然将上涨部分的工资交给了国库。而且他对培养儿子的生财能力并不感兴趣,他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在巴菲特11岁时,他在第一次购买股票的经历中赚到了5美元,初次显示了他在投资方面的才能。后来,他开始回收高尔夫球,还应聘做了《华盛顿邮报》的投递员。他靠做投递工作赚到了9000美元,并最终靠这些钱完成了大学学业。

1949年,巴菲特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期间读了那本对他影响极为深远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原先“发明”的那些方法,成为格雷厄姆投资学说的追随者。他后来选择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原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在那里教书。巴菲特一直相信,与聪明的人交往会使自己也变得聪明。在读了《聪明的投资者》之后,巴菲特便开始想办法接近格雷厄姆。他从《名人词典》中得知本杰明·格雷厄姆是GEICO公司的主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美国第四大保险公司),这家公司通过邮票来销售汽车保险,而不通过经纪人。在一个星期六,巴菲特来到这家公司,他向看门人询问这里是否有人愿意和他谈谈。看门人将他带去见了戴维森,即这家公司后来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不断地向他提问,而戴维斯也做了认真的回答,五个小时以后,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和它的股票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才满意地离开。

  经过这次谈话后,巴菲特准备购买GEICO公司的一些股份,虽然许多人并不看好它。GEICO公司的命运一波三折,市值一度从700万美元升到了10亿美元,成为华尔街的新宠。可后来又由于公司管理不善而又濒临破产。不过,自从第一次与其接触后,巴菲特便一直关注着GEICO,25年后,他买入了这家公司15%的股份,此时公司也进入了又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致信格雷厄姆,表达了自己想无偿为他工作的愿望,但遭到格雷厄姆的拒绝。于是,巴菲特回到了家乡奥马哈,在父亲的股票经纪人公司工作,并积极推销GEICO公司的股票,不过业绩并不好。此间,巴菲特与格雷厄姆一直保持着联系,他非常乐于向这位导师吐露自己的想法,同样,格雷厄姆也非常喜欢这位年轻人,常常花很长时间与他交谈。1954年,格雷厄姆建议巴菲特前去纽约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巴菲特如约前往。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两年让他一生受益匪浅。在工作期间,他对上百家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格雷厄姆的投资标准。巴菲特从这种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中,发现了格雷厄姆投资标准卓越的优点与突出的缺陷,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投资理论。

  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着重对企业进行数量分析,依照格雷厄姆的理论,投资者应当在某个企业的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的时候买入。但巴菲特认为,有些企业的价值虽然被市场低估,但由于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那么投资者的业绩也不会好。所以,你必须瞪大眼睛,从被市场低估的行业中,选出能够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高成长性公司的股票。

此外,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没有对商业特许权进行明确的区分,就连他本人十分强调的“健康企业”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限。格雷厄姆绝不会在企业出现丑闻时购买股票,可这却是巴菲特十分重视的购买时机。

  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了两年之后,巴菲特重新回到奥马哈,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发展时代,此时他已拥有14万美元个人资产。他在一片树林边上买了一套宽敞的房子,从那以后,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奥马哈。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人能够预言巴菲特日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他的确具备了一个开创事业的投资家所必备的所有条件: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细致认真的实践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证券投资的执着追求。也许有人感到不解,巴菲特为什么不选择在纽约开始自己的事业,而是回到家乡小镇奥马哈呢?巴菲特从小在这里长大,他熟悉这里的任何一幢建筑物,并对这里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史都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奥马哈是一个务实的、适于经济活动的绝佳之地。这里有各种公司和办公大楼,它们为奥马哈带来了与众不同与活力。在巴菲特日后的发展上,格雷厄姆的影响随处可见。格雷厄姆极力主张投资者不要将注意力仅仅放在行情上,而要放在股票所代表的企业上,通过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及未来前景的分析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他认为市场绝非是一个能够精确衡量企业价值的天平,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由无数人参与游戏的“投票机”,每个人的决定都掺杂着理性与感性的成份,而与企业真正的价值相去甚远;而投资的真正涵义就在于,当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时进行投资,然后等待价格回升。

总之,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坚持理性投资;二是确保本金安全;三是以可量化的内在价值为选股依据。而在巴菲特后来的投资实践中,他一直遵循着格雷厄姆所提出的这些基本准则。

  巴菲特注重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去关心公司的经营现状的话,那一定是非常愚蠢的事,他曾经尖刻地嘲讽那些热衷于谈论股票走势的经纪人,说他们就像是将天文望远镜搁置在一旁,而去讨论占星学的天文工作者,这种作法是极为荒唐可笑、懒惰而愚昧的。事实上,这种注重对企业进行分析的策略,恰恰正是格雷厄姆投资理论的精华所在。

  巴菲特曾说:“格雷厄姆所倡导的并非卓越投资,他也不是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所倡导的是合理投资,我认为,只要不是过于急于求成,合理投资将会使你非常富有,而且更妙的是它不会使你变得更穷。”因此,有人曾这样评论道: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有85%来自于他的这位恩师。

▲马可维兹的观点

  1952年,巴菲特刚刚大学毕业,他开始为父亲的证券经纪公司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发表于《金融杂志》上的一篇题为“证券选择”的文章,其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哈利·马可维兹。马可维兹认为,没有投资者能够仅仅承担低于平均程度的风险而获得高水平的回报。在他看来,回报与风险是密不可分的,根本用不着花时间来解释,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数学模型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加以量化。

  在今天看来,马可维兹的观点并无特别之处,可在50年前,这却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那时候投资人购买股票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们感到股票的价格要往上涨,他们并不特别去考虑证券市场的风险。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许多经济学家对马可维兹的理论加以完善,风险理论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1973年到1974年,美国股市经历了继1929年大崩盘以来的第二次灾难。这次熊市整整持续了两年,股价平均下跌了60%。正如学者总结的那样,“这真是一段黑暗而残酷的时期”。然而,就是这次金融灾难,催生了全新的现代证券投资理论。面对残酷的现实,许多投资专业人士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早在十几年前,学院派的理论家和研究者已经提供了控制风险的新方法。正如彼得-伯恩斯坦所说的那样:“1974年的灾难使我确信,我们一定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管理证券投资。”就这样,专业投资者在经受了盲目投机所带来的深刻伤痛之后,开始迫不急待地汲取来自象牙塔内的营养,纷纷开始向那些大学教授及研究者们登门求教。

  在1973年到1974年的金融灾难里,绝大多数投资者经历了痛苦和绝望,而巴菲特却看到了机遇,而且他知道应当在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同样是在1974年,巴菲特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公司,而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证券分析家都知道,该公司的价值为四亿美元,可面对当时极度低迷的市场行情,这些人就是不敢下手。而巴菲特认为,虽然股价有可能进一步波动,但你所冒的风险比起你可能得到的巨大收益而言,是非常值得的。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有人认为巴菲特是在冒险。但巴菲特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风险是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而购买华盛顿邮报则是一项毫无风险的投资。“如果你问《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任何一个人它的资产价值是多少,他们会说是四亿或是一个相近的数目。即使半夜两点在大西洋的中部举行拍卖,也有人会出面为这一价格进行竞买,而且《华盛顿邮报》的经营者是一些诚实而有能力的人,他们的净资产有一大部分就在企业里,这太安全了。即使我当时将所有的净资产都投入其中,我也一点不会担心。”

  有人说,购买《华盛顿邮报》是巴菲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历程碑,虽然彼时的巴菲特还远不是投资界的耀眼明星,但至少说明了他将来所要走的路。他没有沿袭前辈们的路,而是凭借自己清醒的头脑踏上了一条与多数人所走的完全不同的路。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巴菲特也不是一天之内就能成为大师的,如果我们想要从他身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就不能忽略他所走过的路。

  在股价上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投资者感到欢欣鼓舞,很容易将防范风险的意识抛在脑后。在这种时候,许多人大胆追高,好像只要买入就有钱赚。而在股市低迷之时,即使明知某股票的市场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实际价格,也还是不敢出手,此时的投资者往往显得极为脆弱,似乎一点点风险都会伤害到他们的神经。巴菲特认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让市场的变化来左右你的思想。在股价下跌之时,正是有可能多赚钱的大好时机,而一旦股价被市场非理性的特点推至高位时,他反而会选择持币观望,因为股价下挫往往是降低了风险而非增加了风险。他说:“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我们认为一切的股票所有者都是企业的所有者,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实在有失水准,以至于近乎无稽之谈。真正的风险是投资的税后收益是否能给投资者带来至少与他开始投资时一样的购买力,还必须加上原始投资股本所能带来的利息收益。”

  巴菲特对风险的看法常常与业界大多数人相左,他与华尔街上的大多数经理人对风险的看法不同,他认为投资风险与投资者的投资时间是密切联系的,那些从事短期炒作的投机家实际上是所冒风险最大的人,他们往往是朝买夕卖。作为一个以理性著称的投资家,巴菲特告诫股民,不要指望昨天购买的股票今天就能够稳赚,那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他说:“如果你让我分析今晨买入可口可乐在明天出售时所要面临的风险,我会说,你所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而如果你是在十年后出售,那就是零风险的交易。”

  大多数投资者将风险简单地理解为股价波动,而没有将持股的时间考虑进去。巴菲特认为,预测股票在短时间内的涨跌的准确率比掷硬币预测的结果好不到哪儿去,你只有50%的成功机率。而如果你不那么“性急”,能够较为长期地持股,你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大大地减少了。在实际的投资操作中,巴菲特遵循了自己对风险的定义。他一般是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才购买股票,而且他一旦拥有某支股票,就会将自己看成是企业的所有者,具有超凡的耐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