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正文

林峰:书法是养出来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10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452
核心提示:林峰,1971年3月出生于浙江瑞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现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创

林峰,1971年3月出生于浙江瑞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现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行草十家展成员,会文书社社员,温州市书协副主席。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对话人:林峰《瓯雅》

地点:北京三源里儒林苑

时间:2021年10月18日

瓯雅:我们是第一次接触,感觉您很真实。这对书法来说,也是需要的。

林峰:这种真实是否就是我们温州人说的老实,因为从小我就给大家定位为老实人,不善言谈、木讷,三块板两条缝直来直去,不会伪装和掩饰,这是骨子里的,无法改变。但老实人也往往较真诚、善良和谦和,所以我感觉从小到大反而经常会得到老师朋友的帮助和照顾,老实人并不吃亏啊,哈哈!

关于艺术,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多情的艺术家产生多情的艺术;一个逸乐的艺术家产生逸乐的艺术;一个温柔的艺术家产生温柔的艺术;一个细巧的艺术家产生细巧的艺术。什么人写什么字,这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灵魂的自然表现,是德、性在艺术作品中的真实流露。笔迹是心灵的地图,搞书法应该更需要情感的真诚吧。

瓯雅:您是公务员,又在文联上班,生活很安逸,很多人对您放弃这一切,选择过“北漂”生活非常不理解,您能说说当初迈出这一步是怎么想的吗?

林峰:的确,当时说要来北京发展,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表示不解和担忧,毕竟已经四十好几的年龄了。在此要感谢老师朋友、家人和家乡的领导,是他们给了我最坚定的支持。

在老家的确过的很安逸,但是安逸也往往让人不思进取,甚至消极颓废。每次从外地搞完活动回来,总是有一段时间的兴奋和激情,于是产生想逃离和改变现状的欲望,但因为懒散很快又恢复了原样,这种状态令人很苦恼。

一直到2012年下半年,领导同意我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同时做些帮忙工作。我非常清楚这对于已经40多岁的我来说可能是唯一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必须得抓住。所以来北京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一边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复习考博,并做好了拼搏三年的准备。幸运的是考上了。现在回头去看,感觉像完成了一次自我极限的挑战,一次身心的洗礼,这种历练和成长在老家肯定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可能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现在一家人都在一起,虽然辛苦,但每天能体验到一种对未知的憧憬和充实的快乐。

瓯雅:中国书法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对书法的认识上有过多次的纷争和讨论,您在学书的过程中有过困惑吗?

林峰:当然有啦!而且有过很多迷茫、焦虑和困惑。特别是我们70后的这一代,刚好赶上书法热的兴起,各种思想、主义搞得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带来了极大的混乱,特别又在当代展览体制的推动下,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偏离和误读。所以我们年轻人由于不成熟就很容易被时风所左右,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最终导致我们无所适从、疲惫不堪。而所幸的是在温州有一批德艺双馨的前辈和老师,他们经常会善意地提醒和告诫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要注意点质量,多写写篆书;要慢点、从容点,要注意气息和格调,不要太张扬;要走正道,要有文气、书卷气、古雅之气;不要光写字,要多读读书;要多做些公益,不要太功利;书法不是视觉艺术,不是设计、制作、打造出来的,而是流出来、养出来的。说实话,我们好多人不是马上能听得进去,甚至认为他们落伍了,跟不上时代。这些年书坛的经历激情和狂热后开始回归理性和冷静,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先生们的这些话确是金玉良言。而且由此在温州所形成的尊重师长、奖掖后进、敬畏传统、注重修养的风气,正是温州书法的巨大财富,更是我们温州书法人的一种福气,我们真的特别幸运,现在离开温州后更觉得珍惜和可贵。

瓯雅:现在书坛的这种理性回归,是否从以前对形式、展厅效应的追求回到对书法内容、内涵、文化等的关注?

林峰:是的。任何人或任何艺术思潮都一样,只有在经历碰壁或走不通路的状况下才会去反思和思考,现在看来这段经历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是有意义和必须的,我们这一代亲历期间感受的可能更为直接些。

现在这种理性回归更多的是反映在对传统的回归,回归到对书法本体、文化内涵、人文情怀等方面的思考和关注,对于这点很多人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且特别令人可喜的是好多文化精英都已在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他们或依托学院、或创办私塾等开班授徒,以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聚集了一批又一批追随者,并渐成燎原之势。比如像陈忠康老师,他本人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他去年办的北大班,经常邀请国学、诗词、绘画等方面的一流专家来为大家授课,效果特别好,现在人气和影响日益扩大。我跟陈老师家住得近,可是因为考学或其他原因好多课都没去听,实在可惜。

瓯雅:今天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主要看什么?现在大家都说书画水平高低线条质量最关键,要怎样理解线条?

林峰:欣赏书法确实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有很多要素,而点画质量应该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线条其实是西画中的概念,我们现在用来表述书法是不恰当的,古人是讲点画而不是线条,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是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汉文字,不是简单的数学意义上或纯粹符号意义上点的运行轨迹。而且汉字本身都是来源于对客观的描绘。它的形态就不是单一的线条,也不是没有意义的纯符号,这点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其次,书法的点画质量和特点是一个书法艺术语言和艺术个性的重要体现。关于这个问题,我记得一位老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特别精彩的比喻。他说,中国书画的点画要靠一辈子去锤炼,不仅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更要融入书家来自心灵和血肉的真情和个性,如果哪天点画锤炼成了红木的品质,那不管怎么写和写什么,都具有了红木的品质和高度;如果锤炼成的仅是一般的灌木,那即使做最高档的家具,也只能是灌木的品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黄宾虹晚年几乎双目失明还能画出如此感人的作品,这种不受形式结构约束,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线应该更加摄人心魄。

瓯雅:当今社会应该说是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时代,当代书法也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仅就传统型书法而言,现在的评判标准和前人是否产生了根本的改变?

林峰:当代书法现状确实如你所说是百家齐放,热闹非凡。但其中所谓现代书法或观念书法,我个人非常敬佩他们的勇气和才情,而且有些作品的确很棒、也很有境界,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很好的艺术作品。但那些已经没有了汉字和笔墨表达的作品也要归类为书法艺术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不管我们如何强调书法要弱化使用性,强化审美性,但书法必须要有它的边界和底线,所以关于书法判断标准的讨论还是应限定为传统类型的书法。

好些年前大家就在讨论当代书法的当代转型和评判标准等问题,如有人提出了书写性、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形式技法、历史传承、文化境界、创新程度等等。关于标准的问题我们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真正好的、经典的书法是跨越时空的,其审美价值不会因时代改变而改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典就是标准,书法的标准是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不同时代的标准应该只是一种延续和发展,而非根本的改变。因为我们要想建立当代的标准,首先还是得回到古人那里,好好研究古人的眼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眼光,才有可能在当代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作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