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力派 » 其他 » 正文

曾焚志的经典画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22  浏览次数:3834
核心提示:  就艺术品而言,天价与不朽无关。解释如下:天价的未必不朽,天价却不能不朽的比比皆是。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已是世
   就艺术品而言,天价与不朽无关。解释如下:天价的未必不朽,天价却不能不朽的比比皆是。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已是世界美术史上公认的不朽经典。我的主观想法:因其在前,曾梵志的作品用“最后的晚餐”相称比用《最后的晚餐》冠名更合适。
  
  21世纪的某一天,相关媒体报道了如下消息:“香港苏富比40周年晚间拍卖会上,当代艺术家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约1.424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首件过亿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作品长4米,高2.2米,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最具标志性的“面具系列”的晚期作品。作品取材于达芬奇同名作品,捕捉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当年,该作品完成后,被尤伦斯夫妇直接收入囊中,此次是为支持苏富比亚洲40周年而特别被拿出参拍的。业内人士透露,如此大手笔的买家,是卡塔尔公主。”
  
  尤伦斯男爵(GuyUlens)和他的夫人米莉恩(MyriamUlens)经营家族生意逾40年,于2000年退出商界后开始了对美其名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尤伦斯夫妇的物质财富不少,卡塔尔公主的物质财富更不少。有钱人肯出钱,原本低廉的也可以昂贵——买家说了算!即便是卖10亿人民币的作品能说明什么?有人愿意掏银子并且有足够的银子购买而已。
  
  我不想过多谈论买家,想主要来谈一下艺术家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比其他行业更重视原创性,是否具有原创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价值的大小。就面的整体来看,曾梵志笔下“最后的晚餐”完全拷贝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人的数量、动作、情态,窗子、桌子、环境等,几乎一致。不同的是耶稣及其门徒被换成了佩带红领巾的人,桌子上放了杂乱的西瓜,墙壁上悬挂的可能是中国的草书作品——如此的雷同之作竟然被赋予了“捕捉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的意义,实在是滑稽!自欺欺人的天大滑稽!!
  
  世界上有些事物只许有其一,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即是。否则,美其名曰“最后的晚餐”只能是同名的蹩脚“改编剧”而已。“空有写浅不若无”,画了如同没画。想借他人之躯壳来盛放自己的灵魂吗?也许作为其他的艺术可以!但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则万万不能。
  
  中国的画家喜欢“追风”,在不假思索的“追风”中忘了自己的存在——或许是思想匮乏,或许是其他。当2008年弗洛伊德《睡着的福利官》(benefitssupervisorsleeping)(又名《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被俄罗斯富豪阿布拉莫维奇以3000万英镑购买后,在中国当代绘画界(尤其油画界)掀起了“沙发上的裸女现象”。不少画家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将形形色色的“裸女”搬上了沙发大舞台。无数的艺术工作者在嚷着“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最低标准是原创。否则,创新只能是瞎创乱新!!
  
  杜绝在艺术上的学习、借鉴是不可能的,但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样的经典前进行事实上的“克隆”是万万不可取的。真正的艺术创作要把自己的“生命色彩”融入作品中,当形成于个人情感的不得不发,足以使人们“一画有千秋遐想”——通过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你我是否发现了作者的“生命色彩”和个人情感的状态?九天居士于此并没有产生其他的“遐想”,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了艺术大师达芬奇那不朽之作《最后的晚餐》!
  
  当然,曾梵志先生完全可以说在“创作”自己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并未想什么天价与不朽,只不过是自己一时的练笔之作。作为购买者、作为书画界、作为收藏界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态度?如何自圆其说地阐述天价诞生的理由呢?
  
  如果有哪位中国艺术家在世界上获得极高声誉,其作品进入世界美术史的殿堂。这原本是我们中国人值得庆幸的事情——你我需要深思:在这个名家迭出、崇尚名利的时代里,艺术界有多少天价是大人们通过采用小孩“过家家”(自己说了算)的方式“冒”出来的?人类若想在上帝面前自定不朽,岂不真的成了最后的晚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