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论坛 » 正文

艺术评论 令人着迷的戏曲鬼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434
核心提示:?从小就对鬼神题材感兴趣。大概7、8岁时,就在炎炎夏日里,躺在竹席上看奶奶买的《聊斋》。当时空调还并不普及,房间里只有一台

?从小就对鬼神题材感兴趣。大概7、8岁时,就在炎炎夏日里,躺在竹席上看奶奶买的《聊斋》。当时空调还并不普及,房间里只有一台老式风扇,风力不大,但是读到《皮》那章,看到插图上配的狰狞的女鬼正在画人脸,还是吓出一身冷汗。

后来才发现自己之前读的都是地摊文学。中学时终于在图书馆系统地读了《聊斋志异》,顽皮的小翠,调皮的小谢,庄重的青凤,爱笑的婴宁……突然觉得蒲松龄笔下的鬼怪,很多时候比世间凡人更多了几分人性与温情。

只是如今的影视剧把聊斋故事都拍成了搞笑片,《画皮》中的女鬼,早也李代桃僵地成了狐妖,唯独小时候看过一个大陆拍的86版本,着实恐怖。一个书生赶路借宿到一户人家,里面没什么人,就一看老人看守房子。然后深夜书生温书,读到一半时,房子上有血滴到书本上,抬头一看是一个吊死的女鬼,当时真是吓得魂飞魄散。后来再读这个故事,才知道是《梅女》。因为窃贼潜入梅女家,被捉送官府,岂料窃贼与县官勾结,梅女被诬陷,反遭酷刑,一气之下悬梁自尽,豪宅从此荒凉凋寂。而穷书生拆了房梁并还她清白,于是阎王命梅女转世投胎,嫁给了书生。

中国的鬼故事自古都讲究因果循环,于是注重寓教于乐的戏曲,更是将做人的道理教化式地暗含其中。上周没想到浙江昆剧团全新打造的昆剧《红梅记》会有这么多观众,很多戏曲菜鸟一看名字还以为是样板戏《红灯记》,其实呢,它是个正儿八经的鬼戏,而且讲的就是一个受冤女鬼报仇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说,与其看那个假得一塌糊涂的《京城81号》,真还不如看《红梅记》。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李慧娘的角色,是在秦腔的舞台上,当时舞台幽幽,一身素白的李慧娘踱着鬼步出来,一个大喷火简直帅呆了。后来导演翁国生排过一个戏曲大杂烩式的《国色天香》,其中一节《无间鬼魅》,把中国戏曲众多“鬼魅”全都集结了,大头鬼、钟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当然还有李慧娘,不仅表演喷火,还能变脸。难怪这次《红梅记》的导演石玉昆说,西方的鬼魂太简单,即便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复仇记》,也就是一个简单的鬼魂,哪像中国戏曲有这么多种表现形式。

说来《红梅记》里的阴司戏和《牡丹亭·冥判》有点像,但牡丹重情而红梅重理。一方面,杜丽娘是为情而死欲再续前缘,而这里的李慧娘则是屈死要讨说法。所以观众在看到袅娜款款的杜丽娘鬼魂时,更多的是怜惜,而在李慧娘幻化成鬼魂后,当她踱着鬼步不停地转圈,让人看到更多的则是怨气。中国戏曲的表现程式,真是妙哉。

突然又想起《牡丹亭》的一个搞笑段子,说当年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去英国演出时,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写了一个剧评,标题是《性感女鬼回生仍是处女身》。为此我专门还和白先勇讨论了一番,他哈哈大笑说:“其实看完《牡丹亭》后,老外很惊讶,原本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是不敢大胆谈情的,没想到在你们明朝就这么大胆,含蓄得入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