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论坛 » 正文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704
核心提示: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喂点南瓜花甚至鸡蛋黄。没事儿时让它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喂点南瓜花甚至鸡蛋黄。没事儿时让它们与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陶传时,便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到:“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翅,七月在野,包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斗引为乐”。到了明代,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坑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和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螽斯和蟋蟀,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它们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而今鸣虫逐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文化,流行于许多大都市。



(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共享,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无意冒犯,如有侵犯版权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小灯泡希望小伙伴们看完后都伸出你的手指头,成为文化传播的志愿者,唤醒更多的朋友,传承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永远的发扬下去!!

想更多了解我们,请登录我们的官网

-搜索兰亭名家网-cchfound.org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