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评论 » 正文

学术沙龙 浅论朱熹的书法面貌和书法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2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458
核心提示:摘要:朱熹的书法面貌具有多样性。他的书法观很鲜明,具有守旧性,这直接导致了他在书法上的好恶取向和是非标准。他是一个形象饱

摘要:朱熹的书法面貌具有多样性。他的书法观很鲜明,具有守旧性,这直接导致了他在书法上的好恶取向和是非标准。他是一个形象饱满的书法家。
关键词:朱熹 书法面貌 多样性 书法观 守旧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首先是一位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理学家。他著作宏富,有《易本义》、《诗集结》、《大学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传世。这些著作凝聚着他巨大的哲学与文学成就,自然他被后人尊为杰出的哲学家与文学家。由于他曾经复兴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授徒,力正风教,再加上其本人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生活以居敬为主,行为以自身作则,所以又被后人尊为著名教育家。当后人从《千家诗》中读到朱熹的《春日》、《题榴花》、《观书有感》、《泛舟》等名篇时,当“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时,朱子又被尊为著名诗人。朱熹正因为有这一系列大成就,所以就掩盖了他自身的书法成就与书法声名。明詹景凤云:“尝见朱子竿牍数张,盖法鲁公争坐书,即行边添注,亦复宛然,意致苍郁,深沉古雅,有骨有筋有韵。而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1】14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考亭、云谷老人、沧洲遁叟。徽州婺源(分属江西省)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省)崇安。19岁中进士第,历仕宋代高、孝、光、宁四朝,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封信国公,改徽国,后世称朱文公。又因从祀孔庙,后世称为朱子。
  朱子的书法面貌多样,颇有成就。由于他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所以他的书法弥足珍贵。宋以后的书家学者对其评价甚高,并从理学道义角度与书法本体角度进行推崇。元代王恽说:“考亭之书,道义精华之气,浑浑灏灏,自理窟中流出。”【1】143元代郑杓评价朱熹诸贤之书,也说:“道德之充于中而溢于外也”【2】这二人是从朱书的背景着眼,道出了朱书之所以可贵的外部条件:朱子是理学家,道义理义都很充沛,其书浸淫于理学、道义和道德之中。元代周伯琦则着眼于朱子书法艺术本体,评曰:“笔之精,粲然传世。”【1】143这是道出了朱书之所以有生命力和宝贵性的内在条件。明代陶宗仪在上述三人的基础上,从外因内因两方面进行了一个综合评价,点出了朱熹的书法成就及其珍贵价值。他在《书史会要》中说:“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3】朱书内在的艺术性与外在的支撑力都被陶宗仪说全了。
  朱熹的书迹流传下来的不少。现在我们不难看到朱书的刻帖、刻石和墨迹。如清代刻的丛帖《三希堂法帖》中有他的《与彦修帖》、《与承务帖》,宋代刻的丛帖《凤墅帖》中有他的《与子澄寺薄书》、《建昌帖》;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城南唱和诗》墨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秋深帖》、《书易系辞》墨迹;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他的《卜筑帖》墨迹;又如,江西省铅山县博物馆与上饶市博物馆都藏有《集朱书训士箴》七章碑拓全文。另外,据明代朱晨《古今碑帖考》记载,长乐方安里三宝崖有“读书”二大字,云谷有“容膝”二字与“天光云影”四字,南康白鹿洞有“光风霁月”四字,瑞州府学有“脱去凡近”四字,抚州府学有“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八字,皆为朱熹所书。上饶师院吴长庚教授说:“朱子书法,传世之作极富。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碑版石刻题榜,今之福建武夷、泉州、福州、同安,浙江杭州、江西庐山、铅山,湖南长沙等山水名胜多处有留传;一为诗帖文稿楹联等墨迹,见于《四部总目·艺术编》所载。”【4】吴先生的概括,为观赏和研究朱熹书法提供了难得的查找方向和线索。
  朱熹书法中的碑版石刻与诗帖文稿,其风格反差很强。就拿石刻来说,其摩崖大字与普通石碑上的刻字,书风也不一样。可见朱子于书法一道有多套笔墨,有多样面目。他的摩崖榜书雄伟厚重,整肃端庄,用笔寓方于圆,见骨见肉。他在普通石碑上的书迹也可再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如《刘子羽神道碑》(图1)之类,笔画瘦劲,迅疾刻利,结字秀挺,骨干纵长;转折多斩截,撇捺不张扬;楷中带行,诚如曹宝麟教授所言:“已不追求唐人那种法度的森严和笔意的精到,而是带有宋人以意为之的烙印。”【5】304一是如《集朱书训士箴碑》(图2)之类,结字挺拔高俊,气息深刻威严,笔力雄强,老骨苍劲,多用方笔,势与力凝结于字中。明何乔新云:“晦庵先生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者,未易及也。”【1】143这“孤松老柏”说的就是像《集朱书训士箴碑》这一类型的书法风格。

  朱熹的诗帖文稿之书迹,传世的既有刻帖,又有墨迹。从这些刻帖和墨迹来看,其风格又大致可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如《南城唱和诗》(图3)、《与彦修帖》(图4)、《与承务帖》等书迹;一类是如《深秋帖》(图5)、《建昌帖》、《与子澄寺薄书》等书帖。前一类写的刚柔相济,骨肉匀和,秀美潇洒,鲜活生动。后一类笔到意随,劲含字内,字距密,行距宽,上下字鳞次栉比,每一行行气直贯,字字像信笔书成,行行都力求整饬。作者将随意寓于谨严,以谨严表达随意。综观两类,其共同点是即劲秀又流美,妙得晋人之韵,深入帖学之奥。明于文传评朱书云:“笔精墨妙,有晋人之风。”【1】143明宋濂亦云:“文公书韵度润逸。”【1】143于氏与宋氏的评语十分精要地概括出了朱熹诗帖文稿这一大类书法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
  

由上述对若干刻石、刻帖和墨迹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朱熹的书法面貌较为多样,书法功力甚为深厚。那么朱熹何以会有如此多样的书法面貌以及这么深厚的书法功力呢?这主要与他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广博取法、灵活发挥以及学问的长期滋养有关。考察他的书迹,并结合前人的一些推断,我们明确了:作为书法家的朱熹,他师法过曹操、钟繇、二王、颜真卿、蔡襄等人的书法,也师法过北朝碑书。他工楷书,善行草,长尺牍,擅榜书,碑帖皆善,大小皆能,这与他深深地扎根于博大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朱熹不仅创作书法,而且也评论书法。由于他对宋代学者、书家的书法有比较深切的关注,所以他时常评论宋人书法。《朱子全书》中散嵌着他的许多论书短语。崔尔平先生辑录的《晦庵论书》比较集中地反应了朱子在书法方面的好恶取向、是非标准和审美观点。
  曹宝麟先生有一个非常精要的概括,他说:“朱氏对本朝书法的是非取舍标准,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那就是艺术优劣可居其次,字迹的平正与否却是至关重要的”【5】300朱熹的这个是非取舍标准也带来了他的审美观点和好恶取向。他喜爱、推许欧阳修、蔡襄、司马光、邵雍、曾巩、朱敦儒、喻樗、韩琦等人的书法,他不喜欢并且贬低黄庭坚、米芾、苏轼等人的书法,都是由这个是非取舍标准来量衡的。因为朱熹认为前者的书法平正、谨严,后者的书法欹斜、放纵。

让我们引用几段朱熹的带有褒贬色彩的文字:
  欧阳文忠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惟观其深者得之。黄鲁直自谓人所莫及,自今视之,亦是有好处,但自家既是写得如此好,何不教他方正?须要得恁欹斜则甚。又他也非不知端楷为是,但自要如此写;亦非不知做人诚实端悫为是,但自要恁地放纵。【6】146
  这是褒欧阳修的书法,贬黄庭坚的书法。
  行夫问:“张于湖字何故人皆重之?” 曰:“也是好。但他是不把持爱放纵。”今本朝如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则。及至米、黄诸人出来便不肯恁地,要之这便是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6】146-147
  这是以蔡襄书法为是,以米芾、黄庭坚书法为非。对张于湖书法则一分为二:认为“也是好”,“不把持,爱放纵”,像米芾之字,有毛病。
  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5】300
  ……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6】144
  在宋四家中,朱熹只欣赏推崇蔡襄一人的书法,而对苏、黄、米三家的书法则持贬斥态度。这是由于他作为理学家的思想定势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他喜欢、推许的就是平正、端正、方正和谨严守法,而端正有典则的蔡襄书法、欧阳修书法、以及司马光、邵雍、曾巩之书法正好符合他的思想要求和审美标准。他虽然说过“东坡笔力雄健”【6】146、“山谷宜州书最为老笔”【6】146、“米老书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6】144之类的话,但总体来说,他对欹侧、放纵的三家书法还是不欣赏不首肯的。

  我们也可以把朱熹评说到的这许多宋代书家的书法拿来作个比较。蔡襄、欧阳修等人的书法,坚守传统,偏于守法守古(朱熹本人也是),其创新性远不及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法。苏、黄、米的书法也扎根于传统,但不守旧,不复古,创新性极强,既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又极大地推动了书法史的发展。我们从朱熹的好恶取向和是非标准可以看出,他的书法观是守旧的、崇古的。这对谨守平正、端庄这一类古法有促进作用,而对推动书法的创新发展,尤其是行草书的创新发展有可能成为阻力。还好的是,与国画、篆刻这些传统艺术一样,书法艺术的守旧、崇古和书法观的守旧、崇古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也有一定的合理价值,并不像某些艺术、某些思想、某些制度,一守旧崇古就意味着落后、倒退和反动。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守旧崇古的书法观和书法作品就加以否定,而是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从而肯定并接纳其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价值。
  一方面创作了面目多样的书法,一方面具有明确的书法审美观点,朱熹,作为一个长期滋养在学问中的书法家,其形象是饱满的、鲜明的。


参考文献:
【1】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潘运告.元代书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09.
【3】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香港书谱出版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584.
【4】吴长庚.紫阳遗墨序.王立斌、周恒斌.紫阳遗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2.
【5】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46.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