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名人堂 » 油画 » 正文

画家李叔同|李叔同部分油画作品|李叔同艺术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0  浏览次数:717
核心提示:    叔同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李叔同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李叔同主要成就: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
  环境与动植物保护、
  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
  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
  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
  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即此义也。
  ”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
  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
  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
  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
  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
  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李叔同生平: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
  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
  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
  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
  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
  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
  《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
  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
  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
  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
  安详。
  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
  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