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兰亭资讯 » 征稿赛事 » 正文

《马蒂斯夫人像》绘画语言简析 艺术论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626
核心提示:《马蒂斯夫人像》绘画语言简析内容摘要: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的风格也具有典型的野兽派气息,最主要的特

《马蒂斯夫人像》绘语言简析

内容摘要: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的风格也具有典型的野兽派气息,最主要的特点是色彩强烈。《马蒂斯夫人像》是马蒂斯在色彩上的第一次大的突破,并且也是其早期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本文就从分析马蒂斯的艺术风格入手,结合着《马蒂斯夫人像》,从艺术空间的营造、画面结构的探索、色彩表象的突破三个方面分析其绘画语言,并进而探讨这幅作品在其整个的艺术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马蒂斯,马蒂斯夫人像,绘画语言,色彩

马蒂斯领导的野兽派是对传统学院派的背叛,继续着后印象主义的探索之路,追求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他们在吸收东方和非洲黑人雕刻艺术的表现基础上,更加注重纯粹色彩的表现。用红、青、绿、黄等醒目而强烈的原色并列,用单纯化的线条作抽象的夸张形态,以求达到完美个性的表现,达到真挚情感的真实流露。以最单纯简约的描绘形式,传达出最大限度的精神美感。

马蒂斯的绘画在物与物、色彩与素描、结构与空间、情感与秩序之间进行探索,并且致力于最细微差异和整体平衡的研究。作为一个画家,马蒂斯始终着眼于绘画元素中那些最基本的性质的研究与超越上,使得这些最基本的绘画元素产生了新的价值体系。《马蒂斯夫人像》作为其早期作品,代表着马蒂斯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和成就。

一、马蒂斯及其艺术

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的风格也具有典型的野兽派气息。对马蒂斯来说,野兽派只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开始,继续探索色彩的表现力,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在野兽派风格以后,致力于追求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转向以大块平涂的色面和阿拉伯式纹样的简约线条,注重装饰性,形成了以平面为主的终生绘画风格。

1、马蒂斯的绘画形式语言

马蒂斯最主要的特点是色彩强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于更加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形、色、光、线的表现更加自由,色彩的力量在马蒂斯的画中找到了它最强烈的表现形式:以色彩至上,一切都以色彩为中心,所有的画面元素,都是为色彩而服务。所以马蒂斯获得了强烈的色彩,从色彩中获得了画面。

马蒂斯致力于对形式与色彩的发现,提出了绘画并非忠实的去描绘一个物体,而是要注重光线所产生的色彩视觉效果。他提出了原色有其自身的美感与单独存在的必要性,创建了并奠定了现代艺术是从色彩出发的绘画的新准则。如同艺术史家阿森纳所说:“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

2、马蒂斯夫人像的创作背景

1981年,马蒂斯22岁时决定放弃法律改学绘画,从1980至1900的10年间,马蒂斯受到了众多不同画风的影响。1899年,马蒂斯购买了塞尚的《三浴女图》,这幅画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自此,马蒂斯早期绘画中灰暗色调开始转化了。在这个时候,马蒂斯虽然还身处后期印象派的画家如塞尚和高更的风格影响下,但他已经将与成熟期绘画一脉相承的基础和轮廓呈现了出来。

马蒂斯在1908年的《画家笔记》中写道:“我并不否认我的任何作品,但要我再画一遍的话,决不会将任何一张画画得一模一样。我的目标总是一致的,但到达的路线却不同。”

马蒂斯在1900至1903年的风格受到塞尚的强烈影响,也持续地受到凡·高、西涅克、高更、塞尚等人的影响,渐渐地转化出“野兽派”风格的明亮的色彩、强烈造型。1905年的马蒂斯,已经初步确立了他的视觉词汇,真正拥有了一定的绘画品质和能力。

马蒂斯1905年初期在科里乌的写生受到梵高、高更的影响,不再满足于印象派热衷描绘自然瞬时光影的绘画,而是转向致力于画面形式与色彩的探讨,装饰艺术风格开始逐渐形成。这时期的典型作品有《戴帽的女子》、《马蒂斯夫人像》和《敞开的窗》,色彩本身成为主体和中心,成为突现的绝对价值,而形象只是附属品,一个基本的结构符号。“野兽主义”风格的基本特质都能在这里找到:直觉和经验的最迅速的接触,色彩的非客观性与形象的概括,强调主观表现的原则。这一时期的作品,为野兽派的得名,更为马蒂斯在野兽派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马蒂斯夫人像》的绘画语言分析

马蒂斯一生致力于形式与色彩的发现,并阐明两种相反的方式:思索暖色与冷色在印象主义中的分界以作为形式;从反色系中去揭露光的表现。在这一时期作品中,马蒂斯用纯色的对比关系描绘对象,笔触大胆奔放,整体画面给人感觉色彩浓烈而又艳丽,但却不失整体色调的和谐。《马蒂斯夫人像》里,补色与补色之间形成的关系对比中,反映了自然的光的本质。这幅作品,是马蒂斯在色彩上的第一次大的突破,并且也是其早期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1、艺术空间的营造

马蒂斯曾经说过:“描摹自然对于我来说不再是重要的了,我为什么要去真实的描摹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无限多的物体?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情感的表达。”他宣称自己的作品追求的是表现,认为这种表现存在于绘画的全部要素中。表现不是由人的面部表情,也不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所反映的激情来达到和完成的。而且人物或者物象所占有的空间,他们周围的空白、比例都在发挥作用。所以在《马蒂斯夫人像》中,马蒂斯摒弃了空间的模仿,将空间交给画画,在画面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的空间。

作于1905年的《马蒂斯夫人像》,画中的色彩把原本相抵触的强烈和沉静完美的结合起来,在看似平面的人物头像上,浓黑的眼睛和眉毛原本是显得突兀的,但通过沿着面部正中间的那条绿线,又变得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同样还是这条绿线,把黑色的头发和绿色的衣领,把面部和背景衔接起来,似乎整个面部的造型和皮肤的起伏,都凝结在其中。在背景和衣服上,是排斥了传统色彩观念的红和绿的对比,强烈耀眼,构成了一个平面的沉静的画面。而这种原本强烈的对比又如此沉静的调和,得益于马蒂斯对艺术空间的理解运用,从而把一幅构图普通的画面,通过色彩的空间构成,造就了一幅杰作。

2、画面结构的探索

绘画艺术离不开结构,由点、线、面等绘画因素所构成画面总体的形式感觉,也就是一副完整作品应具有画面艺术效果。马蒂斯在突出“平面结构”的基础上,更注重画面整体的构成,以及线条的简洁与形体的简约。阿道夫·希尔勃兰特曾说:“如果我们想从所有的视点中获得雕像的清晰画面,那么可以说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平面围着人像转,把它完全包围起来。”

在《马蒂斯夫人像》中,马蒂斯同样将画面的结构恰如其分的分割开来。人物右侧窄长的空间,与左侧被挤压的两个小空间形成了对比。人物头部和发饰形成的倒三角与面部周围的形又形成了呼应。并且在整个的倒三角中,面部的小倒三角,与面部下方领口所形成的三角形,又在方向、大小、色彩和面积等方面,拉开了距离。而且两个肩膀也在面积与三角形和长方形之间做出了差异性的选择。

在人物的面部中,眼睛已经开始跳出传统透视的范畴,两只眼睛都近似平面化的呈现,但毫无生硬之感。外部的轮廓线和内侧的脸颊线,紧紧的将面部的架构和色彩聚合在一起。这都展现出马蒂斯对画面结构的把握,正如同他的绘画创作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样,他在长时间不断的调整,直到色彩与色彩、形与形、色与形之间确实达到他认为的平衡为止。

3、色彩表象的突破

马蒂斯被人们尊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色彩大师”。其原因是“人们完全被这位理性的人所吸引是由于他那具有说服力的用色,这种色彩比画家们迄今所能做到的任何东西都更强烈,更富有独创性,更不依赖日常经验。”

马蒂斯认为:“一切,甚至色彩,都是创作。在描绘客体以前,我先描述自己的感觉。一切(无论是客体或色彩)都需要重新创作。”关于这一点,在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野兽派时期,他喜欢用纯粹、鲜艳的色彩语言,色彩成为主体和中心,成为突现的绝对价值,而形象只是附庸品,一个基本的结构符号。

《马蒂斯夫人肖像》中马蒂斯用大面积的对比色:红色与绿色来组织画面。更有意思的是在人物脸上出现了一条绿线,这条绿线在画面中的作用就是联系和协调画面。如果试图去掉这条绿线,画面就会变得很不协调。其中马蒂斯还在这幅画面的背景中运用了少量的紫色和脸上的橙色形成对比,这即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也使色彩在大面积的对比中求得和谐。绿色、红色与蓝紫色构成的背景中,在女主人脸上的黄色、蓝紫色头发以及红色的衣服和绿色衣领的共同配合下,产生了即对比又和谐的画面效果。

《马蒂斯夫人像》里,补色与补色之间形成的关系对比中,反映了自然的光的本质。马蒂斯在画中,无拘无束的将鲜艳的色彩涂抹在形象上,色彩具有一种简洁的透明感,同样,画家尝试着描述视觉经验、直觉冲动与心理空间三者本质而又统一的和谐关系。马蒂斯曾经说过:“每当我凭着直觉出发时,我总感到自己更能确切的呈现自然的本质,而经验也证明了我的看法;对我而言,自然的本质永远是现在。”

三、《马蒂斯夫人像》的美学价值

19世纪末的西方艺术家们,把中国和日本的绘画当成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马蒂斯也说;“他的灵感来自东方艺术,他的风格是受东方影响而形成的。” 平面性是西方艺术家们首先注意到的东方绘画的形式特征。因为不论是中国绘画还是日本浮士绘,都体现了这一显著特性。到野兽派时期,马蒂斯一直坚持走的是一条“简化”之路,因此他已把“平面表现”作为一种艺术自觉。他在绘画中采用了大量的平面单纯的色块组织画面,形成了对比、和谐且均衡的艺术效果,在平面的色彩构成中给人视觉上无限的享受。

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时期,现代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对后来的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影响更大。野兽派的马蒂斯在吸收塞尚艺术与借鉴东方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他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平面单纯化、装饰化以及“有意味的形式”等特点。在构成他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马蒂斯于1934年在绘画笔记《信念与箴言》中写到:“当表现的手段退化至繁琐细微的细节堆砌并丧失它的造型力时,画家就必须回到组成绘画语言的基本原则上来,恢复单纯而有力量的表现手段。”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不仅体现出平面单纯性、装饰性以及各种有趣味的形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式完美地呈现出画家一生追求的:平衡、宁静、纯洁而幸福的精神世界。而在《马蒂斯夫人像》的处理中,已经看到这一表现方法的端倪。

参考书目:

1、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著,潘耀昌等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紫都,苏德喜.现代派绘画大师全传:马蒂斯.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

5、亨利·马蒂斯,钱琮平译.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毕加索等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亨利·马蒂斯,钱琮平译.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10、瓦尔德·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11、 翟墨,王端廷主编;李黎阳编著.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野兽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2、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3、张弘昕,杨身源著.西方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P411

14、罗伯特·休斯著.马蒂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15、李广元,李黎著.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色彩比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16、紫都,苏德喜著.世界绘画摄影大师画传:马蒂斯生平与作品鉴赏.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17、热拉尔著,沈志红译.马蒂斯:杰出的色彩大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8、契普著,余珊珊译.欧美现代艺术理论.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19、希勒布雷希特著,陈钰鹏译.现代派艺术心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0、柴国斌编著.马蒂斯画传.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21、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P93

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37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著,潘耀昌等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58

紫都,苏德喜.现代派绘画大师全传:马蒂斯.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P69

亨利·马蒂斯,钱琮平译.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04

毕加索等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8

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P94

亨利·马蒂斯,钱琮平译.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02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