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博客 » 正文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张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740
核心提示: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平均下来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伦敦。由于专业的原因,伦敦的博物馆对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剑桥的宁静和

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平均下来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伦敦。由于专业的原因,伦敦的博物馆对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剑桥的宁静和秀美。伦敦是英国博物馆最集中的地方,估计在世界上也属前列。仅市区内与艺术直接有关的大型博物馆就有10座,如果加上艺术家的故居和其他展示空间就更多了。

西方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主要以历史为线索,因此参观完一个博物馆,就等于浏览了一部西方美术史。由于藏品的日益增加,各博物馆会有所侧重。在英国,如果你想了解整个欧洲的美术史,最好去英国国家廊(National Gallery),那里收藏了自中世纪晚期一直到后印象主义时期的作品。如果你想了解英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一定要去泰特英国艺术博物馆(Tate Britain),在那里可以将英国艺术家悉收眼底。去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Tate Modern),你会见到毕加索、达利以及其他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翻云覆雨的大师作品。如果你对工艺美术品感兴趣,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简称V&A)里的珍品定会让你目不暇接。这里似乎缺少了人类古代文明的作品,比如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以及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别急,英国的古代艺术收藏不仅宏富且异常精彩,它们都集中在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内。

参观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有人开玩笑说,因为那里面的东西都是从世界各国抢去的,所以英国人不好意思收门票。当然不是,英国所有大型的国立博物馆都是免费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几家,况且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也不全是搜刮劫掠所得。博物馆是向公众进行艺术和文化普及教育的最理想场所,欧美国家都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但是免费的博物馆似乎只能在英国和财大气粗的美国看到。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那时候,我们的故宫还是紫禁城,绝非寻常百姓可以进出的地方。大英博物馆的起因是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希望将自己的71000多件藏品遗赠给国家,经国王乔治二世和国会的批准而建立的。博物馆的原址是建于17世纪的蒙太古府邸(Montagu House)。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此后,随着政府的收购和收藏家们捐赠,藏品日益增加,蒙太古府邸渐渐不堪重负。在1823年至1852年,由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在蒙太古府邸的旧址上设计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主体建筑。在20世纪末,大英博物馆又新建了综合大厅,并在2003年建馆250周年时建成。现在,一进博物馆的大厅,就可以看到由精美的网格状玻璃覆盖的天棚,恢宏而大度。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卢浮宫著名的《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和《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藏品要数“埃尔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和亚述王宫和神庙中的精美浮雕。

“埃尔金大理石”是指博物馆中收藏的古希腊时期巴特农神庙(Parthenon)上的雕刻和部分希腊建筑的细部。这些藏品是由埃尔金爵士(第七)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 7th Earl of Elgin)在1799至1803年他担任英国驻土耳其大使时,从雅典巴特农神庙和其他古建筑上拆下来运回英国的,因此得名。埃尔金的举动在当时就引发了极大争议,以诗人拜伦为首的很多知识分子对埃尔金的行为进行抨击,认为他犯有掠夺、破坏文物和以诈骗手段盗运希腊宝物的罪行。英国议会也对这批雕刻品进行了审查。1810年,埃尔金发表了一篇文章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国内的抗议声浪才逐渐平息。据埃尔金解释,当他来到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时,非常痛心地看到古希腊的庙宇和雕刻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的确,巴特农神庙可谓命运多舛。公元5世纪曾被改成基督教堂,基督徒对异教建筑的破坏已经让建筑受损。在1687年,神庙被土耳其守军当作了弹药库,结果一发威尼斯人的炮弹击中神庙,引发了剧烈的爆炸。埃尔金担心土耳其人对艺术的漠视将导致这些作品彻底消失。于是,他请求土耳其苏丹允许他和艺术家们对这些建筑和雕塑进行测量、绘图并复制其中重要的作品。结果这个请求被很快批准了,并且授权他可以“拿走任何带有古铭刻或图像的石块”。这样,埃尔金才开始挑选大批宝物准备运回英国,其中包括:巴特农神庙中楣上的饰带、山墙上的雕塑以及内殿墙壁上的雕塑片段;厄瑞克提翁神庙的一根女像柱和部分建筑构件;另外还有大量其他文物。自1802年至1812年,这些宝物陆续被运回英国。1815年,由于埃尔金的财政状况陷入危机,他被迫将雕塑交给英国政府。国会在1816年同意付给埃尔金35000镑,这远远低于埃尔金为此付出的代价,于是他运回的所有雕塑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事实上,这桩公案至今未尚未了断。希腊政府一直强烈要求英国归还“埃尔金大理石”,但遭到了大英博物馆的断然拒绝。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支持英国的人认为:首先,埃尔金当时运出这批文物是合法的;其次,英国保存这些文物使其免遭进一步破坏;另外,如果这个先例一开,估计几乎所有西方的博物馆都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追讨。别忘了,我们中国的很多宝物也曾被欧洲列强巧取豪夺。支持希腊的人认为:首先,当时土耳其并没有确定的政权,因此无权出售希腊的雕刻;其次,移走雕像对巴特农神庙造成严重破坏,等等。对此,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那么,“埃尔金大理石”为什么会如此引人注目呢?因为它们是古希腊雕塑全盛时期的代表,是西方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雕塑所在的巴特农神庙是雅典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所建,是奉献给雅典的保护神处女雅典娜(Athena Parthenos)的,而巴特农的意思就是“处女之屋”。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由古希腊伟大的雕刻家非迪亚斯(Pheidias)主持完成。

在巴特农神庙里,位于柱顶楣梁上方的部分被称为中楣,围绕神庙一周,上面刻有浮雕。整个中楣长约160米,高1.06米,只有三分之二保存下来,而这其中的60%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其余部分保存在雅典和其他博物馆。浮雕表现的是四年一度盛大的“泛雅典娜节”游行,人们在雅典娜生日那天为她的雕像献上新的长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利用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复原了中楣游行队伍的实际排列方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领略希腊雕刻家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巧妙的构思。巴特农神庙的山墙雕塑更加精彩,可惜在埃尔金将其运走之前就已经残缺不全了。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赫利俄斯(太阳)驾着他四匹马拉的战车从大海中升起;酒神狄奥尼索斯斜倚在一张狮皮上;德墨忒尔和她的女儿佩耳塞福涅;青春女神赫柏;宙斯的姐姐赫斯提亚;狄俄涅和她的女儿阿芙洛狄忒;最后是马拉着塞勒涅(月亮)的战车沉入大海。虽然雕像已经残缺,但是从保存下来的部分仍然可以领略到艺术家高超的雕塑水平和写实技巧。西部山墙的残段绝大部分保留在雅典,表现了彩虹女神伊里斯和河神伊里索斯。三槽板间的浮雕共92块,其中南部的15块在大英博物馆,表现了半人马怪与拉庇底人的战斗。这些精美的作品流落异国他乡固然可悲,然而如果当年留在祖国,它们的命运一定比现在更好吗?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罗塞塔发现了一块刻有三种文字的石碑残段,这块石碑因此被称为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石碑重762公斤,估计完整情况下高于50厘米。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分别是象形文字、古埃及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成为对埃及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三种文字讲述了同一件事情,即公元前196年3月27日发布的一则关于僧侣的法令。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埃及文明衰落后逐渐被人遗忘,连埃及人都无法辨认这些图画般优美的文字。然而,天才的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就是根据这块石碑成功地在1822年释读出了象形文字,使我们今天能够对古埃及的文化有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石碑是法国人发现的,但是1801年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中击败法国后,根据《亚历山大里亚条约》石碑被割让给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接着,国王将石碑转送给大英博物馆。1802年6月,罗塞塔石碑正式落户大英博物馆。目前,罗塞塔石碑已经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块石头。它惟一一次离开大英博物馆是在1972年,那次是到巴黎,纪念商博良在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方面的卓越贡献。有趣的是,日本佳能公司生产的扫描仪所配送的文字识别软件的名字就叫罗塞塔石碑,在对人类文化的吸收和利用上,日本人的确颇有眼光。

当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文物不胜枚举,展厅里巨大的法老雕像以及石棺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已经逝去的文明。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爱古代亚述王宫中的浮雕。亚述帝国位于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今天伊拉克境内。亚述人在公元前9至7世纪统治着那里,并建立起宏伟奢华的宫殿。亚述人立国前曾屡遭周边民族的侵扰,在夺取政权后,他们开始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对付自己的敌人和俘虏。他们的艺术也成为宣扬自己武力与残暴的重要手段。博物馆的展厅复原了亚述宫殿的感觉,人们穿过由巨大的拉马苏(Lamassu)把守的大门,进入一个两侧墙面排满浮雕的空间。拉马苏长着人头、公牛身体、雄鹰翅膀,据说它能驱赶恶魔。拉马苏雕像是让人从正面或全侧面来观看的,艺术家为了表现它的动感,侧面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了四条腿,因此如果从半侧面观看,会发现它长了五条腿。浮雕中最精彩的部分表现了亚述国王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猎狮的场面。国王站在奔驰的战车上,张弓搭箭,两名随从正在用长矛刺杀一头跃起的雄狮,它虽身中两箭,但斗志不减。国王的战车过处,一只只中箭倒下的狮子有的已经毙命,有的奄奄一息。而最令人震撼的画面表现的一头被射中脊椎骨的垂死的母狮,它的后腿已经瘫痪,仍然用有力的前爪支撑着身体做最后的挣扎。这种“狩猎”其实是一种仪式性的活动,国王在全副武装的士兵的保护下,在一块圈起的场地中驾车驰骋来射杀被捉来的猛兽。面对这些毫不退缩的猛兽,亚述人从中看到的是国王的威猛和皇室的力量,而今天的观众可能会为那些无辜而又无助的狮子感到悲伤。从对狮子、马匹和人物的准确刻划上,可以看出亚述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的细致,以及无与伦比的雕塑技巧。

然而,今天两河流域的艺术所面临的处境远比埃尔金大理石恶劣。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展开“沙漠风暴行动”,他们对伊拉克的打击引起

了全世界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的强烈抗议。无情的炸弹轰炸的不仅是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同时也轰炸了西方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很多尚未发掘出来的古代遗迹在大地的震颤中灰飞烟灭,美军入侵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巴格达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丢失和损坏。古代文明的遗迹被现代文明所摧毁,的确令人痛心。

在大英博物馆中,也有很多中国古代艺术的收藏,相传为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就在那里。相比之下,这里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并不是最出色的。

离开英国前,我去拜访一对生活在伦敦的画家夫妇。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北京去英国发展的,现在已经颇为成功,不仅在寸土寸金的伦敦拥有一幢四层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子,还在法国买了一栋古堡。这些当然令人羡慕,不过毕竟离自己太遥远。倒是闲谈中女主人告诉我的一个信息令我既兴奋又遗憾。初到英国,为了更多了解西方艺术,他们两口子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参观,并且在那里借阅伦勃朗或其他欧洲大师的素描来临摹。正是这个消息叫我兴奋不已。要知道,在国内从事美术史研究的学者要想近距离地观赏中国古代绘画的原作皆非易事,遑论借来临摹!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独到之处。只要你能够提供艺术家或专业身份的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将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大师素描放在自己面前仔细端详。可惜这个消息知道得太晚了,所剩的只有遗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