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名人堂 » 书法 » 正文

“后母戊鼎”历险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1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444
核心提示:后母戊鼎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大方鼎,作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其通体尺寸之大、称量之

后母戊鼎

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大方鼎,作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其通体尺寸之大、称量之重、造型浑厚、气魄雄伟等特征,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极高水平,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后被广泛写进历史教科书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然而,它的出土面世却历经万险。

农民挖宝挖出“青铜大炉”

武官村是距河南安阳市区3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当年,安阳小屯一带发现大量甲骨文以后,当时政府曾经对该区域组织过大规模的发掘。1937年之后,由于日本的侵占,发掘工作被迫停止。由于战乱,百姓生活贫困潦倒。人们饿得没办法,只好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

1939年3月初的一天,当地村民吴希增漫无目的地在野地里“探宝”。挖宝有挖宝的门道,什么是生土、什么是熟土都有讲究。探杆碰到铁、铜或者玉石,带出来的土颜色不同,“老江湖”一看便知。吴希增用两根杆打到13米深快到水脉的时候,突然触到了硬东西,拔出来一看,探杆头上带上来些许铜锈。

“有宝物!”吴希增心里暗喜,于是马上收拾工具悄悄回村,决定找几个人,夜里偷偷挖。当天晚上,他们找来了十七八个小伙子,黑灯瞎火地开始了挖掘。按吴希增白天所做的标记,挖出了一个大土坑,然后继续朝下挖。终于,宝物露出来了,借着昏暗的烛光仔细一观察,坑底躺着一个巨大的青铜炉样的东西。大家七手八脚地向四周破土,尽量扩大土坑,宝物终于揭开了“面纱”。此时天边开始发亮,不能再干下去了。他们只好填回一些浮土,又用柴草盖住洞口,约定次日晚上接着干。

第二天晚上,他们多叫了一些人来,队伍扩大到42人。开始,一部分人在扩大洞口,另一部分人找来3根粗粗的圆木,交叉着支到洞口上,这在当地叫“叉抽”。又找了一个浇水的辘轳作滑轮,又拿一条粗绳子从滑轮上面拉过来,直通洞底,做成了稳固的提升架。洞下面空间小,只能站两三个人。地面上一个人喊着号子,套上两匹牲口,人也一起帮衬着,一起使劲往上拽,洞底下的人用撬杠撬……大鼎终于缓缓地上升了。稍微挪动一点,上面有人往下扔土,洞下面的人马上再往大鼎下面垫土。然后,上面号子一喊,大家憋住气猛地一拉,大鼎又上升了几厘米。如此往复,大鼎终于“浮”出地面。

接下来,他们秘密把鼎运回村里,暂时埋藏在吴希增的弟弟吴培文家,上面还用柴草伪装好。但没多久,村里有人走漏了消息,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要来看鼎,大伙儿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怎么办?想转移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应允下来。

差点落入敌手

那天夜里,黑田荣坐着小汽车来了,登着梯子翻墙过来。大伙拨开乱草和浮土,黑田荣走到了跟前,一下就惊呆了,“吆唏、吆唏”地直叫唤。他戴着小眼镜围着大鼎整整转了好几圈,一边看,一边嘟囔,谁也不知道他说了点儿啥。终于,黑田荣的眼睛离开了大鼎,狡黠地挤弄了两下,开口说话了:“宝物!宝物啊!中国人,这个!”他翘着大拇指连说带比划。村民们站在那里,不知道黑田荣的下文是什么。

没有几天,村里小孩子跑来说:“赶快跑吧,鬼子又来了!”这次来的不是黑田荣,有宪兵队、铁道警备队,还有伪军共100多人。可能黑田荣说错了地方,这拨人把吴培文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大鼎。为了保住大鼎不落入敌手,村民们决定托当地的一个专门“倒腾”古物的古董商将消息透露给大买家。没过几天,北京大古董商肖寅卿带着护兵和通信员坐着小车来了。看到大铜鼎,肖寅卿一下子惊呆了。他拿出放大镜,从鼎耳一直仔细地看到鼎足。大家沉不住气了,催促他说个数儿。肖寅卿狡猾地笑笑,竖起两根手指头,说:“两万?不,20万光洋!”大家伙儿舌头还没有伸直,肖寅卿又说话了:“不过,你们得把它给我分解开,起码分个十块八块的,不然,我怎么运走?等我一块块地装了箱,就把钱付给你们。”

一说这么多银元,不少人动心了,当晚,他们开始用锯条锯,折断了几十根德国产的锯条,连大鼎的一根腿都没有锯下来。这时有人拎来大铁锤,垫上被子往鼎上砸。这一锤可不得了,“轰”的一声,竟砸掉了一只鼎耳!由于害怕把鬼子招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扒掉西屋马棚地上的牲口粪,挖了一个深坑,把大鼎重新埋上,又伪装好。不久,上回没有得手的宪兵队等一班人再次来到武官村,但仍没有得手,吴培文找了几个人,折腾半夜,把大鼎又转移到自家放草料的东屋,只身投奔亲友去了。

国宝上交政府

村里人知道鬼子不会罢休,后来就把以前挖掘的一只没有人要的破罐子,用麻袋裹起来放到床底下,搪塞了他们。打那以后,吴培文有家不能归,在亲戚家辗转住了两年,又跑到江苏徐州和安徽蚌埠、淮南等地流浪打工。抗战结束后,吴培文回到了故乡,当初参与挖鼎的几个人又开始合计怎样把鼎卖出去。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

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后母戊大方鼎。

当时的古物保存委员会设在安阳市老城县东街4号的萧朝庙内,一时城内百姓争相参观,盛况空前。后被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解放南京时,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国家博物馆建成后,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