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鉴藏知识 » 正文

在炳森先生的激励下——崔春奇习书事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2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368
核心提示:书家小传崔春奇 治学严谨,法古效今,故步而不自封,从善如流,闻过则喜,虽未自立家数,但能以势为主;坚持学以致用,取法适度


书家小传

崔春奇 治学严谨,法古效今,故步而不自封,从善如流,闻过则喜,虽未自立家数,但能以势为主;坚持学以致用,取法适度,尚古求新。


1951年2月生于河北栾城苏邱村。9岁写春联;楷从柳、颜、赵、入手,行草从毛泽东,米芾入手,兼攻王铎、颜真卿、二王;隶从曹全、乙瑛入手,攻张迁碑、朝候小子残碑等汉碑和魏碑。25岁时,曾拜中国著名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为师。坚持铭记刘先生教诲,长期研究中国书法,借鉴刘隶飘逸开张,大气浩然的风格。几十年来,依帖习作,理实并重,守望经典,崇尚传统,或寓古于今、天然平和、宁静高雅;或尚意侠气、博大宽宏、豪迈凝重;在用笔上,崇尚快捷爽辣、秀润劲利;提按带转、八面出锋;在结体上,崇尚精谨遒健、字字意别、笔笔异迥,制宜因情、奇正相生;在章法上,崇尚因体赋形、据势变形,气势贯连、神不外散,和中有违、对立统一,疏密虚实、妙合自然。作品多次参展、入编、获奖、被国内外单位或个人收藏。



在炳森先生的激励下

——崔春奇习书事略

文\牛惠宾


书法家崔春奇最难忘怀的,是他当年与刘炳森先生的那段“墨缘”。


1975年的一天,在崔春奇的老家河北省栾城县苏丘村,有一干人马正在村里墙上刷标语,前头有几个识文断字的乡亲描字框儿,后头跟着个戴眼镜的大个头打下手,拎着桶往框里填红色,神情恭敬又仔细。休息时,前头的人拿出一本《刘炳森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字帖给大个子看,并说:“下面墙换隶体吧,我看这字就不赖”。大个子笑了笑,答道:“这帖上的字不算好,是我写的”。闻言大伙惊呆了,原来这位下放劳动的大个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刘炳森!村干部知道后,找到刘炳森,说:“地里的活就别干了,今后就给乡亲们写字吧!”


对崔春奇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崔春奇的父亲是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的老牌大学生,长于笔墨,当时,正督促着在地区师范读书的儿子学书法哩。遇此机会,自然是喜出望外。尽管家中缺粮少菜,还是备了薄酒,邀炳森先生到家中吃“派饭”。


崔春奇回忆说:我们爷儿仨在炕头踞席打坐,好不亲切。我开口问:“炳森先生,怎样才能把字练好?”炳森先生答:“要学传统,多临帖,临前要多读,弄明白后再下笔,不要任着性子写丑字、怪字。”我又问:“什么样的线条才算好?”炳森老师笑着答“见村里孩子玩泥巴吗?‘刷’地一下甩到了土墙上,既爽利又厚重,还有立体感,我就喜欢这样的书法线条。”



崔春奇还说:俺村里有只丢蛋的母鸡,经常把蛋生在离炳森先生居处不远的草窠里,炳森先生就把蛋捡起来,但他虽粗粮裹腹却不肯享用,想送还主人,又不知属于谁家。他灵机一动,用“蹲坑”和跟踪的办法,终于把攒成篓的鸡蛋送还给主人家。事情虽小,却很快传遍了全村。古人讲,处困境而观其所不取,是君子之德也。炳森先生的品行是多么高尚啊。


为艺重本质,习书先做人。崔春奇想起炳森先生就激动,他感喟道:“在当时,多数人就是凭着一股子‘大跃进’与‘文革’的盲目冲动搞书法,飞龙走凤、狂涂竖抹而不见法度。而炳森先生却教育我走继承传统之路,眼界是何等高远,于我又是何等幸运可贵。同时,炳森先生的高风亮节,又使我深晓为艺先做人的深刻道理。而后数十年,我时时问候炳森先生,讨教学习,直至他仙逝。如今,每当提起笔来时,总觉身后有先生的影子在督导我,恐是此生都难以消却了。”


话说崔春奇亦非寻常人物。他自幼随父习书,1969年参军入伍从事文书工作,1973年复员后发愤自学文、史、哲,经济学,曾有过在高中就直接考研究生仅差0.3分的经历。他中专毕业教中专,并曾任教研组组长;他文笔犀利,诗歌、散文、公文皆擅长,曾经在一年时间内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58篇大块文章,成为当时省委、地委各机关抢手的笔杆子;他到柏乡县挂职任副书记,体恤民情,善办实事,挂职期满时,乡亲们曾送他9块金字牌匾;他任河北省教育厅老干部处长近十年,处里工作连续被评为先进,他快人快语,待人爽直.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文革”期间,读初中的他曾被县里选为石家庄地区革命师生赴京参观代表,去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接见。在观礼台上,他望着林彪,对同学们说:“林彪咋长了一双猫眼哩!”他多情善感,爱好诗词,平日里见饭馆里“叫花子多了”,也会作诗牢骚几句。就为这些,小小年纪的他就曾被造反派扣上“小反革命”的帽子挨过整。当兵时,崔春奇被派往北京某大学 “支左”,见大学里藏书多,他便关起门来只顾读文、史、哲等书籍,却忘了“阶级斗争”,为此常受到上级的批评。



崔春奇自幼随父亲和老师习曹全隶书、颜、柳楷书以及赵孟頫的《妙严寺碑》。而且,他的家乡苏丘村文化底蕴深厚,这村子,是唐朝宰相文学家苏味道的郡望,苏轼父子认祖归宗,也有属于斯地的记载。《古栾三碑》、《三苏发祥碑》、《封龙山颂》等经典隶碑,都出于这方水土。且他与隶书大家刘炳森先生又有缘分,这些因素,对他打好书法基础,并步入一条正确的习书之路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自2000年起,崔春奇任河北省教育厅老干部处处长,虽事务繁琐,却有了一方适宜学习和开展书法活动的天地。于是,他在领导支持下,不断组织举办书法展览,活跃教育系统和老干部的文化生活。同时,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临帖班、创作班、导师班,在著名书家张旭光、刘文华、聂成文、何应辉等人的指导下学习深造。他对笔者说:“打那时起,公务之余唯书法而已,到了不可一日停挥的地步。”他常年坚持在单位食堂就餐,为的就是便于下班后在办公室临帖。出差时,他也随身带有笔墨。即便是到了西藏,产生了高原反应,他也要坚持练字。


崔春奇认为,欲做尽善尽美的书家,除楷书外,诸体中最为风流的行草是无法绕过的。为掌握帖学的丰富与精妙,他又由以往的碑版、隶书而转入“二王”的手札尺牍。笔者曾在他的办公室和仓库中见到四处堆满了半人高的“日课”。墙上悬挂的临王羲之《丧乱帖》、《姨母帖》等,一笔不苟,形神兼备,显示出一种极为理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书家圈内所鲜见。自“二王”以下,崔春奇最喜米芾的行书,凡所能见到的米帖都尽力搜购。凡今人曹宝麟、沃兴华等学米名家的理论分析著述,手不释卷,仔细研究,“先搞明白,而后下笔” 。他觉得,米书虽源于“二王”,但在“风樯阵马、振迅天真”的奔放中,还有“沉着痛快”;这种对立的统一,更加强了用笔的精当与沉实、劲利与爽辣,因此对习书者也增加了高难度。米芾不仅保持了传统的纯粹性,其创新的定位也值得后人效法。米书的风神,超越时空,至今具有时代性。


积多年的研习,崔春奇的作品,大字颇具米芾《研山铭》、《多景楼》、《虹县诗》帖的神韵;小字则以米芾手札结合《吴江舟中诗》的简约与自然,并与“二王”行草之意相发,打造出一种既保持了品位而又神采飞扬的尚意书风。因而,近年来,崔春奇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展事中获奖也就自然而然了。



感谢关注《名家书

微信号:mingjiashuhua1

书画报道、书画经纪 联系我们:

电话:

电子邮箱:jjrbzf@163.com

主编微信:zhangfan7g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