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正文

书法审美与书法批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8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599
核心提示:当今书坛很是活跃,也是迷乱。旧有的权威与模式已被打破,新的构建又没有形成。伴随着西方新潮的现代艺术的冲击与碰撞,书法家们


当今书坛很是活跃,也是迷乱。旧有的权威与模式已被打破,新的构建又没有形成。伴随着西方新潮的现代艺术的冲击与碰撞,书法家们既没有应变的思想准备,又却缺乏接受的素质和能力而一下子变得惶惶然不知所措,中国书法界的态势是腹背受敌——既要面对西方新潮艺术论对于书法本体的浅薄批评,又要对古代实用写字进行批判。而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又大都支离破碎,没有系统的逻辑和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范畴概念术语模糊性、流动性强。论述方式主要是品评式、随感式,缺乏系统的梳理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关照。

近年来,书坛“以丑为美”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一股潮流。所谓的“流行书风”一时间铺天盖地地充斥于报章、展览、笔会中。字体求生、求变、追奇、逐怪。有的佯装童稚,有的故作老态;有的竟然将汉字的偏旁部首大卸八块,夸张变形,难以辨识。书法艺术中的造型美、技法美、章法美、意境美完全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粗制滥造、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充斥着病态与丑态。中国书协主席沈鹏曾指出:“书法家要想成为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先进文化的代表。如今有不少作品是使人感到作者是在躁动的心态下急就而成。不能提高观赏者的审美情操。从严格意义上说,也就偏离了先进文化的轨道。有的年迈学者(指季羡林老先生)概叹: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看了叫人难受。”


诚哉斯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一旦失去的观众,它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了,书法亦然。

毋庸讳言,艺术上的探索无可厚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来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宽松的艺术氛围越发容许、鼓励各种艺术流派、艺术样式的创新与张扬。


什么是创新?就书法作品而言,笔者认为起码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内容要贴近现代、贴近生活;二是强化、张扬笔墨的表现力;三是展现并开拓崭新的艺术样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的享受。

而要取得这样的创新效果,就必须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对于历代的书法大家,对于他们的代表之作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把握,还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综合文化艺术修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而薄发,“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样才能创作出表现时代精神 的新品力作。


任何一门艺术,一旦注入了金钱,被金钱左右,艺术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华,充满了铜臭气。特别是在市场大潮中,一些有钱人一旦介入了艺术,任何东西都可罩上艺术的光环,艺术的载体也就成了装饰和道具,成了钱的艺术。到头来不是艺术改造了人类,倒是金钱改造了艺术。从此艺术走向了流行时尚的附庸,有钱有闲者流手中任意摆弄的棋子。说到底,一些拥有大量货币的人,为了在精神上也赢得至尊,必然竭力地营造自己(哪怕是虚假的附庸风雅)上流社会文化形象的包装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文化艺术虽然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然其仍具魅力。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将其当成挡箭牌、遮盖布、招牌与广告。以借文艺之名吃文艺。于是金钱的幽灵扮演着文艺的主角,金钱也就成了艺术唯一的原则。文艺成为少数人的文艺、艺术的品味沦为金钱的品味。社会的浮躁与倾斜、浅薄与虚伪便在一个个艺术热点的喧嚣之中被粉饰被庇护。

批评的标准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抽象、超历史、永恒不变的批评标准是不存在的。无论历史如何善变,批评的客观性这一美学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评论书法作品,需要批评家具备广博的艺术修养与哲学、文学、历史、美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能力与系统把握。还要有明净坦诚的襟怀与公正无私的心态、良好中肯的文风,并应对古代传统的书论、书评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把握。,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除此之处,还必须有长期的书法艺术创作,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书法批评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