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轶事 » 正文

唯有门前镜湖水——《闲话陆河》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8  浏览次数:583
核心提示: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社会,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及民俗?民俗对群体、对个体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及价值?我们在大力弘扬社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社会,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及民俗?民俗对群体、对个体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及价值?我们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为什么对民俗还要有一些敬畏之心呢?】
        
  (《闲话陆河》封面设计稿。预计今年内出版。)
  描写故乡最有名的诗句,应该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思”字,道尽无尽愁绪。同样是回乡,委婉者贺知章看到“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豪迈者项羽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任何人都有故乡之思、故乡之情。故乡就像深藏在脑海里某一群特殊的记忆单元,在某一个时节,经某一个事件,会被突然间、重重地唤醒,之后便是翻江倒海、跌宕起伏,一发不可收拾。
  我的这种情绪,正是被罗新焕先生的著作《闲话陆河》唤醒了。不敢说,这是一本多完美的书籍,但对于我而言,对书中许多地方都有击缶而歌、拍案叫绝的欲望。“年粄、打狮、四月八、神戏、打塘鱼、三朝、天神爷、‘阿叔’……”都是我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恍惚间,母亲带我看月亮,玩伴一同捞鱼虾,全村人员听大戏,荷树底下玩石子……
  南非世界杯前,罗新焕将其作品打包发我,嘱托作序。看球、看书稿,这是我的“双看”任务。一会儿,情绪随着阿根廷等心仪球队而起落,飘荡在几万公里之外;一会儿,情绪随着书稿情景而沉浮,徘徊在三十多年之前;再一会儿,就漂浮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仿佛也“孤独”了。这就是我的2021之夏。
  罗先生在交付作业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我也是客家人。老家闽西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距离粤东地区并不远,而且还处在共同的水系,同饮韩江(梅江、汀江)水,真有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味道。
  更巧合的是,书稿中描写的一个重镇——广东省陆河县县城河田镇,竟然与我小学时的秋游地重名,那是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很多年前,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说过: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两个河田,一样的水脉,灵魂深处究竟流淌着什么?
  不经意间,我的神经元末梢再次被拉长。秦始皇时代、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宋朝南渡及宋末时期……客家人的祖先拖家带口,一路南迁,择水而邻,依山而居。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有的变了,有的还在。还在的之中,就有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闲话陆河》所记载的,正是客家人经几千年迁移不变、又融入了当地习俗的客家民俗,正是灵魂之河流淌的是水、又不是水的东西。
  (“擂茶”在海陆丰地区很流行。网络图片)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社会,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及民俗?民俗对群体、对个体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及价值?我们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为什么对民俗还要有一些敬畏之心呢?
  今年春节前,腊月二十九,我在单位加班,在食堂午餐时碰到了鄢烈山老师。他是著名时评家,从《南方周末》退休多年。我问,老爷子怎么不回老家过年?他答,我们湖北老家,过年气氛和以往不一样了,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这些我都不喜欢。
  《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多年前对“砍手党”的系列报道,让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许多小伙子在家乡都是良好青少年,到大城市打工后,却变了,变得那么冷酷无情,变得那么砍人不眨眼。这是2005年对广西青年“阿星”一篇报道的开篇语:“他来自遥远的小山村/梦想中的城市诱惑着他/他蹦跳着来到梦想中的城市/没有什么文化与技能的他生存艰难/他没有像同乡那样去抢劫/最后却杀了人。”许多专家学者对“阿星”现象做了深入分析,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熟人社会、民俗文化的突然缺失,家族长老等无形制约的脱离,是“好少年——恶少年”蜕变之路的重要因素。
  在举国上下重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我们重视法律、规章等硬元素的作用,也不可忽略民俗、道德等软元素的作用。未来,还将取消农业户口,深入推进城镇化,这些都似乎更要倚重文化的软力量。
  (2010年2月,罗新焕(右五)参加由奥一网、汕尾市组织的汕尾市领导与网友见面会。)
  除了故乡之情愫的被唤醒,对民俗之重要的被提醒,我们还要警醒,谁在记录民俗文化,谁在捍卫民俗传统?
  罗新焕先生是一名普通的陆河小学老师,还是陆河县政协委员。业务时间,笔耕不辍,集结而成,方有此书。他是认真的“教书匠”,为“6005000”是否要读成“六百万零五千”,他专门致信人民教育出版社;他是执着的“老愤青”,有报纸头版的抗洪新闻刊登了“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口号,他觉得缺乏人性,愤而疾书进行批判;他还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网络公民”,邮箱、QQ、论坛、微博、微信……他都玩得不亦乐乎,2010年2月还参与了汕尾市长网友见面会,与其他网友一起现场“拍砖”“灌水”。
  有人可能会说,这本书不及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入木三分,不及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丝丝入理,不及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文笔华丽,不及《于丹〈论语〉心得》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不能苛求一位民间老人承担太多东西。整个民族的情感记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工作,需要更广泛的力量,要更多的志同道合之士来共同推进。本书其实只是开启了一个逗号。或者说,这本书就是一碗在海陆丰地区流行的“擂茶”,需要经历一番工夫、一段时日,你才会更明白它的价值。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