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轶事 » 正文

张月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1  浏览次数:2991
核心提示:  一硬笔的传入和硬笔书法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硬笔从西方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
   一硬笔的传入和硬笔书法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硬笔从西方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中国的大门,伴随着坚船利舰的入侵,西洋的自来水笔——钢笔,带着浓厚的火药味,悄然驻足于我国的土地上。自来水笔的销售最初仅限于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及沿海口岸,营销的主要是欧美生产的“华脱门”“犀飞利”“派克”笔。刚传入时,只有达官显贵和洋行才买得起。直至1928年,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自来水笔厂,尔后,“博士”“华孚”“金星“等钢笔先后问世,但广大劳动人民还是无力问津的。至于铅笔,伴随着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由西欧、日本输入我国。30年代前,我国的铅笔市场全被洋货所垄断。1946年由美国雷诺公司生产的圆珠笔(当时名“原子笔”)开始倾销我国市场。异域笔的进入,在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占领统治书写舞台的时代,无疑曾经引起过一些守旧派人物的反对。张月朗但由于其书写、携带等的便利因素,仍引起人们对这些新型的硬质书写工具的新奇感和逐步认同。
  
  随着五四新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外国硬笔书写工具的进入及我国自制钢笔的问世生产,文化界的许多人士如鲁迅、胡适、郁达夫、巴金等看到了它使用的省时便捷,就开始用钢笔进行书写。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身体力行极力宣传钢笔书写的优势性,于1933年10月1日在《申报:自由谈》专栏发表了《禁用和自造》,1935年9月5日在《太白》半月刊发表了《论毛笔之类》等文章,驳斥了那些阻挠钢笔发展的“国粹论”者。虽然鲁迅等人的硬笔只是他们平常的书写行为,但客观上却起到了示范和传播的作用。1935年,我国第一本钢笔字帖问世了,书名叫《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作者为陈公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前几年以95岁高龄逝世的黄若舟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硬笔书法事业,早在三十年代末当他还是青年时,就编注了一部“通书”,指导硬笔的书写技法。1949年邓散木、白蕉合写了《钢笔字范》一书,使钢笔字从实用性迈至艺术性台阶。以上这些硬笔书法专著的出版,在当时就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由于那一时期,国家战乱不断,经济衰退,民不聊生,那些钢笔字贴和硬笔书专著不可能为广大群众所关注。但从整个钢笔书法发展使上来看,他们的努力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是由于这些先驱者的创导、播种、耕耘,为以后硬笔书法事业打下了一个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用钢笔写字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用钢笔书写占据了主导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处处出现新事物、新风尚、新气象,而写字用钢笔的普及,就是其中之一。
  
  回忆一下历史,解放前,举凡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工商企业等等的行文来往,都有“等因奉此”的程式,均必须用毛笔楷书规规矩矩直行誊写清楚。解放后,那些陈规缛节再也不复存在了,书写工具用上钢笔,自然就通行无阻、大行其道了。社会上、群众中文字往来,如写信、契约等,自然也是如此,都用钢笔了。总之,这一时期的钢笔书法与建国前的最大不同,就是写钢笔字已经作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提倡和通行。尤其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报告中指“书法是一种艺术”,这就是说书法艺术得到了国家的确认,这对硬笔书法的发展是有鼓舞和促进作用的。许多有见识的书法家,以出版钢笔字帖的形式来促进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如195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沈六峰的《钢笔字的练习和写法》。1958年又出版了黄若舟的《汉字快些法》。还有邹梦禅书写的《三体钢笔字》,周稚云书写的《钢笔美术字练习》,林似春书写的《雷锋钢笔字帖》等相继出版,总之,写字用钢笔从新中国成立后,便占据了主导地位。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文化大摧残,一切文化艺术都受到极大冲击。张月朗硬笔书法当然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一些热心于硬笔书法的学者、书家仍在默默的耕耘着。上海书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革命现代京剧的系列钢笔字帖;1975年黄若舟先生书写的行书字帖的再版;浙江的书家俞建华以硬笔为《工农兵画报》抄写连环画文字脚本十年等等,就是在困境中坚持着硬笔书法艺术大的例子。而这些字帖的出版发行,同时也证明了,在硬笔书法爱好者中,在群众中,硬笔书法的生命力在延续着。
  
  二硬笔书法发展的新时期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硬笔书法事业也一样,开始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硬笔书法界有人这样评价说:近二十年是硬笔书法事业蓬勃发展的壮大和成熟期。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
  
  八十年代前期的三次大赛,促使硬笔书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1982年,浙江青年杂志社鉴于许多青年受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重视学习传统文化、不好好写字的情况,为改变现状,提高青年书写兴趣和能力,在共青团浙江省委领导下,举办了“青年钢笔书法比赛活动,首开了全国的先河。仅一个月时间,就收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1967人踊跃参加的作品,涌现了一批书林新苗。王清玺、顾仲安、任平获一等奖。
  
  1984年,浙江青年杂志社受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首届青年钢笔字书法竞赛。这次比赛引起了社会的更大的关注,吸引了全国各族青年的参赛,共收到国内外作品300多件,及旅居欧美的许多华侨青年的作品。任平、王正良、商伟、顾仲安、唐超良、倪伟林、杨汝伟、邱明强、张月朗、李雁春等十位获一等奖。
  
  在两次大赛的基础上,1984年11月成立了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1985年5月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由此,浙江成为公认的硬笔书法事业的发祥地。在此提一句,我们不应忘记《浙江青年》的二任总编杨建新、陶松锐以及倪建中同志,是他们的前瞻意识,才举办大赛、成立协会、创办杂志。
  
  1985年10月,由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发起,与中国青年报社、工人日报社、中国妇女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英文)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东方青年杂志社(原浙江青年杂志社)、上海新华(永生)金笔厂联合举办“1985年中国硬笔书法大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担任主委会主任兼评委会名誉主任。这次大赛没有年龄限制,参赛者范围更广,共收到参赛作品100多万件。那段时间杭州市邮政局每天要派一辆面包车来专送参赛邮件。大赛办公室面对一邮袋一邮袋的信件,原来组织的一批力量显然已应接不暇,就组织邀请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等在杭各大学的一批书法、艺术老师及行家来参与初选工作。最后,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团中央书记李原潮、全国文联党组书记陆石、全国妇联书记王立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叔亮、刘亮、敦煌学专家常书鸿等出席颁奖大会。张月朗前开参加大会的有7旬老人也有8岁儿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各地60多加新闻单位做了宣传报道。影响深远,盛况空前。
  
  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硬笔书法只是一种个人行为。那么着三次大赛,把硬笔书法变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此,各地各种硬笔书法比赛络绎不绝,迄今内有间断过。如1986年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等组织联合举办了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大赛”,参赛者多达数十万人。除了全国性大赛外,各省、市、自治区甚至不少县市也纷纷举办各种硬书比赛。还有一些部队和大专院校也开展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比赛。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比赛,跳动了成千上万的硬笔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发现和培养了一茬茬硬笔书法人才,对推动硬笔书法事业,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等代为联合去办单位联合举办的九届大赛,一直为硬坛舆论所称道和肯定的。
  
  硬笔书法组织如雨后春笋。
  
  1984年11月,为了巩固两次青年钢笔书法大赛成果,把涌现出来的精英聚集起来发展硬笔事业,经共青团浙江省委批准,成立了第一家全国性质的硬笔书法艺术团体-——“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由姜东舒(著名书法家)陈岳军(团省委书记)任会长,陶松锐、庞中华、倪建中、李国桢、梁锦英任副会长。1988年10月,该协会在绍兴召开第二届理事会,为适应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更名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国务委员王芳、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羽任协会名誉主席。张月朗姜东舒任主席,王正良、卢前、任平、何幼慕、何满宗、胡嘉延、骆恒光、高惠敏、梁锦英为副主席,并由何幼慕兼任秘书长。协会理事遍布全国21个省市,均为各地硬笔书法界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它的成立,结束了硬笔书法无序的时代,标志着硬笔书法走向了正规化的艺术之路。此前后,江苏、云南、湖南、陕西、山西、河北、广西、浙江等省级协会及研究会成立。还有“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甘肃省九州应变书法家协会”也是交较有影响的组织。1993年,“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在北京成立,田英章任会长,庞中华任常务会长。而19813月由上海几位书家组成的“晨风钢笔字研习社”是成立最早的地方性硬笔书团体。1996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次在自己的组织机构中设立了“硬笔书法委员会”,有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秉森兼任主任,卢中南、白煦、王正良、王宝心、房弘毅、任副主任。这表明了中国书斜对硬笔书法艺术的认同。
  
  硬笔书法杂志和出版物琳琅满目。
  
  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硬笔书法专业性杂志《中国钢笔书法》的诞生,是硬笔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此杂志至今已经编辑出版了130多期,总发行量已逾1400万册。杂志作为宣传硬笔书法艺术的阵地,作为联络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的纽带,作为进行硬笔书法教育的课堂,作为培养硬笔书坛新秀的摇篮,作为推动、组织钢笔书法事业前进的基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也以一定的版面刊登硬书作品,这些报纸对硬笔书法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0年《谈谈学写钢笔字》出版,此后《唐诗三百首钢笔字贴》、《锦绣中华硬笔书法》、《告别书法大字典》、《中国钢笔书法十年大观》、《当代硬笔书法二十一家》、《告别书法精品集》及许多当代硬笔书法假的专著字帖的大量发行,它不仅说明硬书事业的欣欣向荣。同时,大量字帖出版,使广大硬书爱好者能博览各种书体,开阔视野;选择自己喜好的范本,学有榜样;学到各种书写技能,从而提高书艺水平。
  
  硬笔书法遍地开花。
  
  近二十年推动硬笔书法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种硬笔书法函授和培训活动的开展。1984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辟了《钢笔书法讲座》。1985年7月,《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刊授中心”,此外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席殊的3S硬笔字训练中心,武汉李氏“三川(李洪川、李浩川、李泽川)钢笔书院”等都为培养硬书人才,提高人们的书写水平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尤其是随着中小学逐步开设写字课后,提高了学生写好硬笔字的兴趣,也引起了家长们的重视,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业余培训班:在地域,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在规模上已从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办班,发展到民间办学、个人办学,也由此社会上出现了一支以从事硬笔书法教育作为职业的教师队伍,加入到硬书艺园中来。
  
  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硬笔书法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张月朗促进了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与探讨。1987年6月由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发起的“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从技法、李氏、教学以及与毛笔书法比较等诸方面展开研究,不乏独到见解。1990年10月,在城都又召开了四川、江苏、广州、河南四省市硬笔书法交流会。此后,张月朗1998年7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钢笔杂志社在浙江嵊州又召开第二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这届研讨所涉及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上届无法相比。代表们就硬笔书法的形式与内容、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笔法与笔具、普及与提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2000年7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和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硬笔书法学会和乐山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共同承办的“峨眉山杯”第四届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在四川乐山召开,20余位优秀论文代表在会上简述自己论文观点、论据,再有评为进行提问,提问切中要害,代表答辩干脆利落,热烈场面为前几届研讨会所未见。二十年来,《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和一些专业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文章,为开展经常性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阵地。硬笔书法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是硬笔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硬笔书法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硬笔书法国际间交流活动的开展。
  
  1984年,日本现代硬笔书法学会会长柴甜木石应邀来杭州,张月朗当时正值“全国青年钢笔书法大赛”揭晓之时,他与获奖者们举行了硬笔书艺表演,还参观了“中日青年友好钢笔书法展览”。《中国钢笔书法》创刊时,日中协会会长茅诚司和柴甜木石发来了贺电。1986年元月,由日本钢笔习字会的三上秋果、小川江南等书家组成的“日本钢笔书法友好访问团”一行38人,访问了杭州、上海、苏州,并在访问期间与“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签订了《中日钢笔书法友好交流协议书》,两会结为友好姐妹团体。此后,两会间的交流更加有序。1987年8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姜东舒应日本钢笔字研究会和日本钢笔习字研究会的邀请,以王正良为首的代表团赴日参加了全日本第60回书道展活动。同年10月,日本钢笔习字研究会副会长石川芳云、理事长岩佐健彦率代表团前来参加在杭州举办的“中日硬笔书法联展”。1998年,在中日硬笔书法家的努力协助下,有中国王正良、日本石川芳云联合主编,集合两国硬笔书法名家的精品佳作,出版了《中日硬笔书法精品集》,展示了当代中国硬笔书法创作的卓越风采。现在,由日本钢笔习字研究会举办的“全日本书道展”年展,每年都邀请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友好观摩展出,促进了两会书艺、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在近二十多年硬笔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其中德高望重的教育界前辈、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圣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周谷城,全国政协副主席杨诚武、全国政协常委王光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艺术教育家和理论家江丰,著名作家姚雪垠,艺术界老前辈常书鸿,文化部顾问廖沫沙、夏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启功、王蘧常、黄若舟、姜东舒等都给与了硬笔书法事业热情关怀,在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硬笔书法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回顾我国硬笔书法百年历史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二十年硬笔书法事业的繁荣兴旺的形式,我们不能忘记为发展硬笔书艺而付出努力的先驱们和一批批硬笔书法家们的辛勤努力。现在,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客观形式的要求,硬笔书法界的同仁们自然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骄不躁、与时俱进地为发展我国的硬笔书法事业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要更加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在普及于提高硬笔书法艺术两方面上痛下功夫,稳步而又健康地发展我们的事业。伟大的中国硬笔书法艺术事业方兴未艾,前途无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