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轶事 » 正文

鬼谷子下山图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29  浏览次数:411
核心提示:  此罐高28.2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
   此罐高28.2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2005年7月12日,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佳士得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成为亚洲艺术品中的天字第一号,从而震撼了国内学术界、艺术品收藏界和投资市场,至今仍是研究和爱好中国瓷器者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元青花的艺术、科学、历史价值很高,尤其是商业价值,多年来一直屡攀新高,始终受到国内外艺术品投资收藏家和爱好瓷器人们的青睐与追逐。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故事来自于元代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它表现了战国时代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同样的一件元青花“锦香亭图”罐,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也拍出了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该罐上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仲文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表现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圭与孟月梅曲折的爱情故事,此两罐是稀世珍品——元朝人物故事青花罐八件中的两件。两罐绘画中的主题人物故事虽不一样,但器物的高度、直径等却大致相同。颈部、肩部也都分别绘上了相似纹饰。只可惜“锦香亭图”罐的罐口有了修补,其价值便大大低于“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纹饰大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纹、花鸟等,因此,青花瓷器上历史人物故事的出现,就显得更为珍贵。
  
  我国虽早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青花瓷,但成熟的青花瓷器诞生在元代。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而且质量很高。青花瓷器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的最主要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同时,元朝还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机构——浮梁磁局。但由于所存资料和器物有限,因此,我们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人们常说的元青花主要是指元代晚期(1341——1368)的至正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盖整个元代青花瓷器。元青花的存世量少,主要与多年来的征战,以及明初统治者野蛮焚毁元代器物有关。
  
  元代前前后后还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王朝,它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有趣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如明、清直至民国,仿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都很缺乏,况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书写纪年款识。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断代界限上,也每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了明朝永乐、宣德时期,又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峰之一,后人中爱好者和牟利者都很关注明朝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却忽略了元青花才是真正一座尚未开发的宝藏。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现。
  
  元青花瓷器在我国历史上,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大量销往海外的中东地区。它的器型以大件为主,如大盘、大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长颈瓶、高足碗等。而盘、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则多行销到东南亚一带。在当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伊朗国立考古博物馆。此外,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亚的日本,以及西亚、非洲、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与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质疑的质疑
  
  ——评裴光辉先生质疑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真伪
  
  杭州开源拍卖有限公司首席鉴定师胡耀明
  
  杭州开源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总监吴凌
  
  裴光辉先生是全国文物收藏鉴定的著名专家,兼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并且举办网上在线鉴定,是个人网页《格古日记》的作者。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德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款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元,拍出了目前中国瓷器的最高价格,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而裴先生于2天后(7月14日),陆续在个人网页《格古日记》上,发表了10大质疑系列文章,对这件古瓷的真伪提出疑问。后来,又有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纽约《侨报》,台湾《艺术报》、香港《世界华人报》、中国文物保护学术交流网等海内外100余家媒体介入报道此事,引发各方争论,至今余波未平。我们在近期获得友人提供的资料后,查阅了相关文章,觉得裴先生的质疑文章当中,有很多提法和看法值得商榷。在这里,不妨就此作一些探讨。
  
  首先,文中疑问一,作者指出青花罐来历的“故事”令人生疑。但是很明显,这应该是俩码事。因为我们的鉴定对象是青花罐本身,真与伪是由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而不是“故事”。如果青花罐确确实实是真品,至于“故事”版本有多少、情节之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次,看疑问二,作者指出了青花的呈色与典型元代至正型青花瓷有明显区别,并且,着重提到元青花的晕散和铁锈斑现象。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元青花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否则,就可以认定为不是元青花呢?事实上这不是绝对的,因此,这一条也就不能成立。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少仿品往往皆有这些特征,好让买家相信这是真的。这倒反而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在疑问三、四当中,首先,作者认为元青花人物画风格上都具有明显而统一的时代特征。我们不禁要问,所谓明显而统一的时代特征具体内容是指什么?是如何形成的?难道是当朝皇帝下过要统一的圣旨还是专门学校培训的结果?成百上千座各式各样的窑口如何统一?这些都不现实,根本是违背社会规律的。作者还提到了人物的绘画风格与常见元青花人物画有异,以及绘画水平平庸等等。在这二节文章里,作者罗列了画风、着色、人物表情、人物造型、构图、花卉线条、以及画工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相信看过实物或图示的朋友也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见得谁能说服谁。我们也有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第1,作者认定这是一件平庸之作,草率之作,甚至是失败之作。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作者为了增加质疑的内容,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对画工等等内容有刻意贬损之嫌呢?第2,提到画工方面,是不是作者的鉴赏水平也有些问题?因为,据悉号称“青花王”的张浦生先生也曾在预展时,亲自上手,并对青花罐赞不绝口,当场估价超过1亿元。这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呢?第3,这应该是我们认真要关注的问题。因为,文物系统经过长期不断地努力和结累,已经收集到很多各朝各代瓷器的纹饰、器型,包括胎土、料、彩等等方面的资料信息,而社会上公开发行有大量文献,图书资料可供查阅,同时也给制假、贩假者提供了样本和可乘之机。出于赢利的目的,现在社会上仿品假货到处泛滥。因此,我们也要留心,有的实物跟书上的器物看上去很吻合,很一致,不见得就是真的。而另一些跟书上的内容比较起来有差异的实物,也不见得就是假的。
  
  再看疑问五,作者认为绘画中的服饰和兵器为明代以后出现之样式,不见于元代。因为,作者看到图中一名军士的后背上有一块“补子”,而“补子”乃是明清两代之间文武官员、吏卒和其他公职人员缝缀于服装上以区别品级、职别的标志性图案装饰,位于前胸及后背,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次,作者又看到这名军士腰间所挎的军刀竟然是典型的明代“戚家刀”,这是明后期才出现的一种军刀形式,所以得出上面的结论。我们联想到前面文章当中,作者也提到了某次全国元青花研讨会出现一件“元代斗彩罐”。作者认为“斗彩”这一品种是明代宣德年间创烧的,凭文物常识就可以认定其为伪物。对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斗彩”这一品种是明代宣德年创烧的说法,只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在这之前,
  
  究竟有没有提前出现过“元代斗彩罐”,我们在没有获得确凿的证据资料之前,只是无法肯定而已,但也不能断然否定。举例来说,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只知道明清青花瓷,而不晓得有元青花一说,不是吗?而元青花“至正型”也只是美国波普先生在19世纪50年代研究确认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后,才被大家逐渐熟悉的。另外,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对青花的认识,已经追溯到宋青花,甚至唐青花。这些东西在没有被发现之前,我们可以作出绝对否定的预测吗?当然不能。随着文物探索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还会获得更多更新的证据资料和研究成果,来完善前人的学说和观点,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再者,作者本人文中也提到元代偶见文吏服装上有类似“补子”的方形图案,那么,士兵身上是不是也会有偶见的情况发生呢?并且,那个士兵挂着的腰刀上面毕竟没有写着“戚家刀”三个字,而相同类型的刀以前是否一定不存在呢?这些还有待考证,不应该贸然下结论。
  
  关于疑问六,作者不见器物有任何传世旧貌或出土痕迹,认为不符合古器物等原理。我们认为古器物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岁月,长期受到其他物质和环境的影响,必定产生传世旧貌或出土痕迹,这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部分。首先抓住符合自然及其变化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特征,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则是鉴定文物真伪的关键。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件古器物的经历和接触的环境是有差别的,每件古瓷所处的环境不同,鬼谷子下山图罐周围的物质不一样,对釉面的作用情况不一样。通过上百年、上千年过来,严格地说,每件古瓷的旧貌没有一件相同。现实中,有一些古瓷跟作者所说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些传世民窑精品和官窑,釉面比新的还新,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要仔细看,看局部釉面,比新的玻璃光感强,滋润而新的干涩,透澈而新的不透,有厚度而新的是浮光。还有一些高档墓道出土的瓷器,也存在着比新的还新的情况,但它们同样有本质区别。通过仔细看局部釉面,玻璃光比新的强,油润而新的干涩,透澈而新的不透,有厚度感而新的是浮光。此外,瓷器圈足接触面的物质不一样,加上使用情况不一样,其磨损情况都不一样。在现实中,有一些老瓷器圈足磨损程度是很大的,跟作者的观点也不相同。另外,我们还看到其他方面的情况,比如年代远近的差别,比如有的传世,有的出土,有的反复传世出土。再比如有的埋在土里,有的浸在水坑里,或者两者都有的。也有的在气体的环境里,产生气体包浆。在古器物表面呈现的旧貌有明显的、也有相对隐性的,有的还会影响到青花纹饰。这些情况都是很复杂的。因此,对这方面的鉴定,鉴定者必须上手,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把古瓷特征和各种形态的旧貌变化等等诸多因素全方位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判断结论。遗憾的是作者不曾上手该罐,仅凭图像就轻易地得出上述结论,这本身也说明作者的鉴定方式是很成问题的。
  
  至于疑问七,作者提到修胎工艺竟然出现晚明(跳刀痕),那么,我们只需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元青花是不是绝对没有跳刀痕现象?如果不能肯定,也是免提为好。事实上,跳刀痕只是古代手工修胎出现的常见现象,不光是元瓷有,宋瓷也有,只是多多少少而已,这怎么能作为疑点呢?
  
  还有疑问八,作者提出人为窑病泄露伪造天机,指的是青花大罐内壁有两块靠在一起凸起粘块。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即使是伪造者用2块小泥巴也不能证明什么东西,而作为鉴定者对此也解释不了什么问题,何必大惊小怪呢?
  
  说到疑问九,作者指出元代版画印证青花“鬼谷下山图”确实存在服饰和兵器错误。作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青花“鬼谷下山图”取材于元代版画,那么,两者之间就必须一模一样,否则,就是错误。但这样的推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试问,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不可以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呢?恐怕除了作者本人,谁也没有规定过两者必须一模一样。
  
  最后,在疑问十,作者认为是奇事。因为,鬼谷子下山图罐中国大陆10年前已经出现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但我们觉得这个话题已经扯得更远了,不谈也罢。
  
  纵观以上10大疑问,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并没有抓住鉴定工作中区分真伪的本质问题,因此缺乏说服力。究其原因在于作者鉴定文物真伪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带有根本性的错误,是形而上学的。把参考物当成标准器,用对照所谓的标准器来确定文物真伪,完全是以偏概全,只不过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理论脱离了实际,怎么能够正确地运用于实践呢?类似于这样的专家,全国还有不少。鬼谷子下山图罐遇到瓷器鉴定,动辄大谈纹饰,器型,却抓不住鉴定文物真伪的关键所在,经不起实战的考验,结果洋相百出,威信失尽,最后误人误己。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①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市场经济硬碰硬的实战,才能获得真知。鬼谷子下山图罐②必须以客观(自然、社会、思维)的规律,作为文物鉴定真伪的指导思想。③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去做,才会取得成功,才能成为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如果不按照我们归纳的思想搞文物鉴定是肯定要失败的。最终,真正的高手从实战中来,是真金就不怕火炼。朋友们不妨拿真假实物去测试一下这些文物鉴定专家的成色,心里就更有底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