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轶事 » 正文

毛概论述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9  浏览次数:1415
核心提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2009.32009.7学期期末考试几点说明  一、题型:1、单项选择题(2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2009.3—2009.7学期期末考试几点说明
  一、题型:1、单项选择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3、分析论述题(含材料题,4题,共50分)
  二、拟命题的基本范围1、客观题(即单、多项选择题)《课程学习指导书》所列全部单、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①科发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2)科发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3)科发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可法官是对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三代”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发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局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发管事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主义关于发展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必须全面创新、与时具进。任何党、人和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三代”重思与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具进。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代”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
  3、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能否科学评价毛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文革后,关于毛的历史地位和毛思的科学体系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的一切决策、知识,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万年翻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的历史地位和毛思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3)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猫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是继孙中山之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当在社会主义建设到了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攻击时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苏联模式有何原则区别?
  (1)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2)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3)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即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坚持“唯意志论”发展上
  第二章
  1、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具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具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归于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第三章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直译为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队后来者却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探索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
  第四章
  1、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2、如何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大陆上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选择。从历史的层面解读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是深入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第一,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的客观使然。
  第三,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第四,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新中国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密切联系的。
  第五,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影响的。
  第六,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直接相关的。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
  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
  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
  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1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公平正义?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
  一的整体”。其次,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他反应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
  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如果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实现,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
  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初级阶段,因为社会财富并不富裕,如果做不到分配公平,极可能是少数平
  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因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不能解决
  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不能保证公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很难实现。总之,
  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尤其在社会财富分配分化的当下,更需要公平
  正义来弥合大众心理的“不公平感”。
  2、简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人均GDP翻两番。
  ②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
  ③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④新农村建设。
  ⑤社会公平正义。
  ⑥文化建设。
  ⑦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⑧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⑨人病有所医。
  ⑩生态文明
  第七章
  1、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答: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和威胁。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设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更加积极的之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开放经济水平。
  第八章
  1、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的内容。
  ②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的加大,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式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
  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②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③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2、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答: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呼唤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对全面发展的双重效应
  A:积极作用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彰显人的主体性价值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大的舞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B:负面影响
  a: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物对人的支配现象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会使人产生拜金主义
  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淡漠
  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导致个人能力的片面发展
  (3)克服社会主义市场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对策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2)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主的形式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7)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8)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有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
  第三,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济弱、公平共享,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念成为广泛共识,从而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民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们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社会建设是民生问题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过去我们把社会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表明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方向,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社会建设是根本落脚点。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动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总体框架。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无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看,还是从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决定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的87年历史使党的环境、面貌、地位、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性质、宗旨和根本目标始终没有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一点必须记牢,因为它关乎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关乎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4)以改善民生围殴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公平正义、富裕、健康、安居乐业、法治、和谐,历来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和期盼。所以,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谋民利的实事。民生问题与百姓息息相关,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治国之本,时刻也不能忘记。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业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一定会建成。
  3.如何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的调整?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社会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首要和关键的是要研究利益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并通过政策措施及制度建设逐步加以调整。
  (1)当前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利益关系,二是区域利益关系,三是行业利益关系,四是群体利益关系,五是非公有制成分中的劳资利益关系。
  (2)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根源。首先与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还有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不平等,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完善,保护困难群众权益的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各种违法腐败问题。
  (3)调整社会利益关系需要制度保障:一是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二是通畅的利益表达体制,三是有效的利益调节制度,四是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五是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六是及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第十二章
  22.怎样认识香港回归后的成就及问题?
  答:香港回归以来,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都较顺利的度过了难关,“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香港经济在波动中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政府对香港支持不遗余力,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与政改循序渐进的重要保证。香港内部政改争议虽然激烈,但这也是香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1)“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2)香港经济在困难与调整中获得可喜发展。
  (3)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日益突出,是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问题。
  (4)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5)西方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涉值得警惕
  第十三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计划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目标。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对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第十四章
  1、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实现全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方针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同意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会激发。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后盾。人民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和人民利益重视捍卫者的地位不可动摇。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一住过的钢铁长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为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人民解放军作为祖国的忠实保卫者,担负着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3.在八十年的顽强奋斗中,人民解放军培育和形成了哪些优良革命传统?
  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听党指挥,是党和人民对人民军
  队的最高政治要求,是人民解放军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一切奋斗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人民解放军必须永远坚持的根本宗旨。人民军队必须具有牢不可破的依靠力量。英勇善战,是人民军队的鲜
  明特征,是人民解放军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具有克敌制胜的强大能力。听党指挥、服务人
  民、英勇善战,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本色,凝聚着党和人民对军队的重托和期望,是我们总结人
  民解放军80年建军治军经验的基本结论。
  第十五章
  1.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第一,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保持决策正确,执行有力,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第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那些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班级中来。为此,就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第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要使权利与责任对等,权利与监督对等,干部掌握多大权力,就应负多大责任,接受多大程度的监督。为了保证党的各级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首先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切实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其次必须加强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发挥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仅仅依靠广大群众把各种权利运作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再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利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保证党员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不致把权力作为以权谋私的手段。第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务必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书上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富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发展理论为知道,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才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各族人民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认识到这一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名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具体体制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体制、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必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的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2简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答案: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证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和建设生态文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