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 欧美 » 正文

回顾“水墨有缘 水墨有约”——靳文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292
核心提示:“点墨开玄”是宋庄国画院推出的以水墨为主题的系列展,它以独特的学术立场,不同的视角和展出方式,把国内不同地域,不同风格,较有

“点墨开玄”是宋庄国院推出的以水墨为主题的系列展,它以独特的学术立场,不同的视角和展出方式,把国内不同地域,不同风格,较有影响的艺术家自愿成组,分期展出,举办以来颇受好评.新春伊始我受画院之托负责策划点墨开玄的第三展,水墨有缘,水墨有约也就成为这次展览的主题。

一、水墨有缘

水墨画产生的年代虽暂无定论,但发展到唐末五代两宋时期已经全面成熟,笔墨理论构建之完善,六法六要之出现,’”三远”画理和思想之建立以及流传百代而不朽,大量的杰出作品问世都已彰显了水墨画永恒的艺术价值和无穷的审美魅力,成就了千百年来水墨画史上无数个辉煌.在水墨画未出现之前,绘画多以”错彩缕金,雕缋满眼”以至发展到”唤爤而求備”.错乱而无旨”,所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便是必然的趋向了,然而以墨代色的水墨画的产生有其思想根源,更有其文化背景(贾方舟语).

王孟奇作品

思想根源主要来源于儒道释思想与文化行为,尤其是从事绘画者的队伍从普通画工逐渐扩展至文人士大夫,这些文化精英的参与使绘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大多数深受老庄玄学与禅宗思想的影响,在生活态度上往往由于生活中的失意而远离现世,重归自然,隐居山野林间,过起一种“入山林观天性,以天和天”的隐居生活,用人格和道德的精神贴近自然,感受自然,拥抱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艺术上主张“虚以待物”“齐以静心”“物以貌求,心以应””收视反听,审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正是这种艺术主张落实在作品中必然会呈现出“素朴”“虚淡”“静雅”的意境。由人生境遇产生生活态度,由生活态度产生文化思想,由文化思想产生艺术主张,由艺术主张产生绘画形式,于是水墨画便成为潜在的文化意识,渗透到那些在文化素养上颇有造诣的画家审美思想中,这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思想必然也会在水墨中找到归宿。

刘克训作品

老子有“见素抱朴”之说,庄子也主张“纯素之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素本是指“无与杂”的白色绢帛,在这种材料上来表现素朴的思想则唯有它的另一个极端色---黑。在古代五行玄学把这种黑的颜色叫玄,但在它物质属象的背后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指:深不可测,高不可探的宇宙.玄是能生成五色的“母色”,也是“混沌的世界,未知的世界”与霍金的宇宙黑洞学说颇有点相似.玄乃是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水墨之色是不加以修饰而近于“玄化”的“母色用墨而五色具”是说仅运墨之色,而已含蕴有现象界中的五色,觉现象界之五色皆含蕴于此墨色(玄)的母色之中(徐复观语)。正是这种玄色暗含了文大士夫的宇宙观和“见素抱朴””返璞归真”的思想观。

范扬作品

就绘画而言,当找到这种最能表达其思想与情致的材料之后,还需要有一种媒介,水便出现了。

水这种无形无味的物质,不仅滋生了生命万物,也为生命万物的发育成长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判断宇宙星空有无生命的唯一标志.中国文人在对水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实用的表层之上,通过水赋有了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信善言,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里的水不仅只是一种物质的水,而深含了人的道德,性情.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利用万物而不与相争,它甘心的处在人不愿呆的低洼之地,这跟道很相近,居安于卑下,存心保持宁静,交往,讲究诚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办事很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竟,所以无过无失水.故几于道,水不就是道吗?知水性,灵魂也如水。

孙志钧作品

把一个无意识,无情感的自然之物,赋予如此之多的思想内含,并潜移默化到他们的创作中来,使其注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到了石涛这一思想更是直接引伸到他的绘画理论,在他的<<画语录>>中: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越也以勇,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由于人格与道德的需要,思想与情感的需要,使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物质为人的精神世界所融合互化.这便产生了水与墨的结合,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历史性的机缘.这个机缘就像亚当遇到夏娃产生了人类一样,使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又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水墨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走向必然要出现水墨画,,水墨画也必然要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思想的标志物.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水墨画也不列外.

墨得水而活,得水而鲜,得水而润,得水而美,水得墨而娇,得墨而华,得墨而秀,得墨而神,水墨之间所幻化出的无限玄机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美妙世界,故王维便有了“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二. 水墨有约

水墨画千年发展的历史,不仅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也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因水墨而结缘的动人故事.这次参展的七位画家正是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结下的水墨之缘.师生情,同学情,朋友情因水墨在这漫长的时空里延伸发展,终于有了今天这次水墨开玄的七人展.

刘进安作品

孙志均与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同窗学友,那时十年动乱尚未结束,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他从北京下乡到内蒙古高原锡林郭勒,在草原上度过了马背生活,作为知青中的精英被选拔到学院中学习,自是如饥似渴,五更灯火,苦读寒窗,印象最深的是每日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几个在班里较为投缘的同学背上画夹,步行十几里到火车站去画速写,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当时的公交费是一角五,但对我们来讲已是无力承担),返回时已是夜深人静,虽是精疲力尽,但大家仍是一路笑语一路歌,那又冷又硬由同学打回的钢丝面仍被狼吞虎咽的扫荡一空,若是谁能整点咸菜大家也会围坐在一起一边喝水一边吃着咸菜海侃神聊,同学们喜欢我讲那些鬼怪狐仙,阴森恐怖的破案故事,我是侃故事高手,每当同学们听我的故事入迷到不睡觉都要听时,心里还是有些狡猾的得意(这些故事多数是我自己编的)。志均出身书香门第,又勤奋踏实好学,自然在学生中凤毛麟角,他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纯厚朴实,勤奋好学,离校时同学们为我送行,喝酒不是一瓶一瓶的,而是一盆一盆的喝,同学们喝的东倒西歪,志均酩酊大醉,躺在我怀中的那种情形至今让我心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回忆那次喝酒他认为那是喝的最醉的一次,而后志均留校任教,读央美研究生,出任首师大美术学院院长。 九十年代末的一天,二十多年失去联系的他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电话中介绍了他在首师大工作的情况,并非常兴奋的说:“你猜?谁在我身边,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是我很少听到他这么兴奋的讲话,到底是谁让他这么兴奋呢?“猜..是谁吧”,“我怎么能猜出你身边是谁.”“让他和你讲话”,电话那头传来:“我是进安,我是进安”。“啊,进安。”

原来,志均出任首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招贤纳士,先后将一批美术精英招到他的麾下,从而使首师大美术学院声名鹊起,焕然一新,极大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林容生作品

我与刘师作品《山水》进安、刘克训是在一九八四年秋季同时进入南艺的,我是由苏天赐先生推荐随张文俊先生研修山水画,进安是随王孟奇老师研修人物画,刘克训随陈大羽先生研修花鸟画,我们三人同住一舍,朝夕相处.金陵古城,文化重镇,六朝古都,虎踞龙蟠,人杰地灵。美术85新潮就发源于南艺这个百年老校。

靳文艺作品

王孟奇不仅是进安的指导教师,也是我们共同课教师,早在七十年代就是我仰慕的偶像,他的连环画《京江怒涛》我曾认真临摹,熟记在心,他当时担任国画教研室主任,是国画系的学术领军人物,也是新文人画的核心人物.他温文尔雅,直率通脱,德高望重,大家亲切称他孟老.他与进安亦师亦友,心性相通,进安进校不久,他便下定决心要把进安挖到南艺,虽未能如愿但两人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堪称师友间的佳话。

我与孟老第一次见面是在他的一次课堂上,课间我们就中国画的现状与未来展开热烈的讨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学友蒋国良给我送来一幅画,是孟老特意为我画的“东坡煮茗纳凉图”我欣喜激动不已.他的画室当时提供给进安使用,进安走后我在孟老的画室度过一年多的时间,那时的画室是何等紧张,十几个同学挤在一个教室,那情景可想而知,我则在这工作室里独享,令多少学友羡慕,每当想起孟老对我的厚待总是感激不尽,这间画室也成了很多画家学友们的聚集地。大家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就是在这间画室我画了大量的作品。孟老和张友宪老师极力鼓励我举办个展,在他们的推荐和鼓励下我在南艺举办画展,至今我收藏着画展开幕时来宾签名册,今天看到这些赫然在目的签名不仅吃惊:苏天赐、陈大羽、张文俊、王孟奇、周京新、江宏伟、林容生、张友宪、李小山……

而后与孟老一别二十多年,去年在国家画院上课时得知日前有他大课,我不知而错过,未能谋面,急的我拍着大腿连呼可惜。

时至今日我发信息邀先生共同举办这次展览,先生回曰:”好啊,尽管安排”。没想到先生仍然如此热情爽快,象当年一样让我感动。 克训与进安,我们同住一舍.整天有说不完的话.每当霉雨来临,淅淅沥沥一下半月,躲在被窝聊天想家,各叙忧伤,每逢节日小菜美酒,挥毫泼墨,疯狂不已.克训这位山东侠士,忠肝义胆,青岛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激情燃烧的年代赴青海屯垦支边,在青藏高原风雪二十载,历尽坎坷,饱受磨难造就了坚毅的个性,豪爽放达的性格,画起画来自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每当酒后便放笔纵横、笔下雄鹰秃鹫、竹鸡野鹤、翠鸟八哥猫头鹰……皆诩诩如生也,当时有“一支铁笔扫遍金陵”之美誉,大羽先生称其为难得的人才,金陵一别二十五载,近来电话不断,声音好偌当年。

在这期间林容生也来到南艺学习,容生来于闽南,才思敏捷,聪慧睿智.一次看展我在一名人的篆刻作品前不断赞叹,容生兄走近我俯耳悄悄告知:“这幅作品刻的不好,刚烈有余,柔隐不足”我当即暗暗吃惊,此君眼光非同一般,能说这话绝非平庸之辈,日后不久,我就见到他在全国篆刻大展中获奖的消息,那篇报道题为:“诗人,书画家,金石篆刻家---林容生”也正因如此,我才有了容生兄为我刻的一枚印章,这枚印章是我二十多年来用的最多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枚印章。

九十年代我组团赴欧参加国际艺博会,又想到容生兄,但因出国护照没办下来,他未能随团前往,那年春节我收到了容生兄手绘的贺年卡,学友之情可见端倪,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当我在国家画院学习,他也调到国家画院任职,我们又一次不期而遇。

和刘进安可说是一见如故,到南京火车站一下车我就被一群黄包车夫围上,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车夫帮我把行李放上车让我也上车,看着他的年龄怎么也不肯上,车夫几乎发火了,无奈我上了车,车在大街上一溜小跑,我真是羞愧,年青青的让一个老人拉着.到了学校和进安一见面谈起此事,他和我一样的心情,不同的是他就没上,一直跟着车跑,同样的感受一下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进安干练豁达,为人朴厚稳健,生就俊郎,有点日本明星高仓健冷俊忧虑的气质,颇具魅力.我们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沿着古林公园那堵石墙下的小路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偶而摘一朵从石墙那边伸出来的花朵或折一枝翠竹,悠然自得,轻松自在.我们散步漫无边际毫无目的,往往不知走到哪里,也不知走到几时,最远一次几乎走了半个城,回到学校已月上钟山,时至子时,现在都无法回忆当时都在聊些什么,总之有聊不完的话题。

进安作画印象最深是其作<田横五百士>,这个撼人心魄的历史故事被进安描绘的惊天动地,可泣鬼神。当时我们同在孟老的那间工作室,他将十几张四尺整纸接在一起,铺满墙壁,他紧锁眉头,坐在画壁前不住的吸烟,室内烟雾缭绕,我为他煮墨,是用雨花牌普通墨汁倒在盆里在火上煮,将水分蒸发,直到把墨煮的像粥一样,这种墨又黑又浓,量又大,用起来煞是过瘾.酝酿成熟的他象梦醒的雄狮,喷发的火山,在画上挥洒起来,其势也猛,其墨也浓,其情也烈,其画也神,我至今仍能回忆起五百士中活灵活现的一个个形象,浓重的墨迹,赤焰的朱砂,感人的形象,震撼人心的场面,再现了千年之前那场惊人动魄的历史悲剧。这幅画中也有以我为模特的形象出现在画中,画成之后便引来了师生们前来观看,我和进安几人又将这张画在南艺小展厅地板上托裱上墙,参加了当时的一个画展,立刻引起了轰动。江苏画刊曾登载过,之后我在未见过此画.前不久问及进安“田横五百士”在否?他说“还在”,我甚喜,久违了。今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进安还有这样一件历史题材的杰作。

进安在水墨界的地位和意义自有公论,他接过志均手中的薪火,出任首师大美术学院新任院长一职,志均慧眼识才,十几年来他们心心相映,相处甚佳,志均、进安也就成就了一段友情佳话。

进安与范扬是好朋友,南师南艺一城两院,往来不断,进安常去范扬那里玩,我与进安又是最好的朋友,跟着他也就结识了因”支前”一画走红的范扬老师,二十年后,我又拜在老师门下,成为他工作室一员,先是研修,后是课题,转眼三年.老师为人磊落,痛快放达,说也不绝,笑也灿然,实乃性情中人,为画风卷残云,滋肆纵横,笔走龙蛇,实乃神手.为事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南北行走,东西穿梭,为师诲人不倦,因势诱导,因材施教,堪为师表。为友真诚相待,宽容通达,亲和可爱,乐于助人.转眼三年,师耶友耶.我于家乡举办个展,老师不远千里,欣然前往,祝贺加威,令我感动。而今我们又在宋庄国画院同谋共事,只因水墨而约。

我与诸位师长学友一别,回到塞外小城,游离中心,如同离群之雁,孤独寂寂,曲折坎坷,身心疲惫,为当地文化发展用尽心血。弹指一挥,转眼已是二十五载。如今我们共聚京城,举办画展。人到暮年,其心如童,其情愈浓,实乃有缘于水墨,因水墨而缘,水墨有约。

二零一零年五月十 八日于京东潮白河畔

指尖上的宋庄欢迎您

联系人:宋红

手机:139 1141 6188

座机: 010—5210 0859

联系人:小米

手机:181 0129 5280

座机: 010—5274 1278

邮箱:766015145@qq.com

zhonghong625625@126.com

Q Q: 1375 298 286

指尖上的宋庄手机网:

http//:chinasongzhuang.yeapoo.com

文艺美术馆手机网:

http//:jinwenyi.yeapoo.com

地址:中国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B区114/206室

彩漠艺术空间手机网:

地址:中国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A区104室

有意刊登消息的艺术家,美食家,创业者,画廊等请把资料发到以上两个邮箱,欢迎约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靳文艺个人手机互联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