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历代名家 » 当代 » 正文

三问新水墨——周韶华新水墨工作室开门纳高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593
核心提示: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在自己的展览里学会思考和画画新水墨高研班开出史上考博也汗颜的书单不能自己有病自己找药——老师只能帮你


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在自己的展览里学会思考和
新水墨高研班开出史上考博也汗颜的书单
不能自己有病自己找药——老师只能帮你打开一扇门,怎么画自己决定

  

为什么面对姗姗来迟的新水墨
我们泪流满面

  以前,说画就是我们常态意义上的中国画,没有后来那么凌乱。

  后来,凌乱了,而且非常凌乱,屡屡凌乱。

  400年前,徐青藤刚刚去世,美术江湖执牛耳者是董其昌,前者以大写意见长,后者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无巧不巧,利玛窦这时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万历二十九年,这个意大利的画家向明神宗所献礼品就有油画,但那时候,称谓很乱,还是以画统称之。

  利玛窦不走时,所以,油画的中国化进程也不走时。100多年后,到了乾隆时期, 弘历命宫中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于是有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叫法,叫油画为西画。又过了100多年,油画、版画、水彩到了“五四”前后都来了,而且,从者众,于是,好事者把西方绘画按照当时洋枪洋炮洋火洋酒的叫法,叫作了洋画,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概念意义上的国画还是叫“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保护老画家,由周恩来提议在北京、南京、上海成立中国画院,从此以后,有了中国画的概念。然而,“文革”结束不久,就有人提出外国人画的中国画算不算中国画,为什么所有的画种都是用材料来界定,偏偏中国画要用国名来锁定,这场争论到了1998年,上海双年展,水墨的提法才浮出水面。

  在那一届的上海双年展上,我们听到了几乎对水墨的所有称谓,抽象水墨、实验水墨、先锋水墨、现代水墨、都市水墨等等,等等。直到2010年,上海,又是上海,借上海世博会之际,一场名为首届新水墨艺术邀请展的出台,“新水墨”的名称得以横空出世并旋即得到多方认可。

  就像100年前,洋画之于油画、版画、水彩一样,新水墨同样包括了抽象水墨、实验水墨、先锋水墨、现代水墨、都市水墨等有别于传统绘画样式所有以中国传统纸、墨和毛笔为媒介的绘画创作。

  借鉴西方,又要摆脱西方;吸收传统,又想颠覆传统。这几乎是100年来中国文化界一直纠集的核心所在。所以,新水墨得益于中国伟大的人文传统,同时也汲取着西方理性和科学的文明。新水墨正是在这种纠集中产生的,她法无定法,图无程式,她只是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的一种形态,她在拓展中国传统绘画边界的同时,为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挖掘、整理和大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显而易见的是,新水墨是个常新而未解的课题。不过,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要等到有了定论才会付诸于行动的。今年9月,四川美术学院的张强教授将独立策划“2021中国画的语言转换高峰论坛”,其核心议题为:21世纪中国画表达方式的可能性;早些时候,苏富比、保利等拍卖巨头也陆续试水新水墨的拍卖,获利颇丰;去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招收了国内第一届新水墨方向的本科生……新水墨的“航母”已经起航,纠结在“新”名称上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新水墨”最终价值不是流派,不在“水墨”,而是一种文化趋势,是一种新的维度审视中国文化传统就已经足够了。

  在现代艺术创作之中,要有大量“反映当下生活”和“反映过往历史”为主的美术作品,要有对理想生活真切向往的作品,要有令人动容的、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但是,画家不能仅仅是风景的拍客,仅仅是一个记录者,还应该承担起乔治·桑达亚纳在《艺术中的理性》中谈到的那样:艺术必须立足此岸的社会人生,必须承担起某种道德义务——唯其如此,艺术才是理性生活的一部分。

  从“刻图记事”的劳动之需到“传神”、“卧游”、“抒怀”,再到“载道”说的成型,中国传统的绘画,从承担使命到崇尚自然,到“写胸中逸气”,每一段的发展都证明着中华艺术历久弥新的想象力和沉思天地的博大情怀。

  水墨画在文学、摄影、雕塑以及与西方绘画对峙的当下,着重对世相的仔细描摹,对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情体恤已经很不容易,但我们仍然寄希望于新的水墨形式不仅限于一己肉眼所见,更可以洞幽烛微,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悲喜与奇迹——那应是哲学的光亮,美学的光亮和艺术的光亮之总和。

  林风眠、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席德进等用生命蘸着水墨谱写的艺术之声余音未绝,周韶华、刘国松、谷文达等穿梭于国际艺术舞台的水墨艺术家们又以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和坚持,在多样性的世界艺术格局中,续写着最具辨识度和前沿性的先进中国艺术范本。

  从吕澂、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到林风眠撰《致全国艺术界书》长文,再到今天如何承继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又用了将近100年,用100年重构人与万物万象的审美,和重新筑通今人和古人的联系,时间太长了。

  不是我们等不起,而是,她悄悄地来了,在当代艺术如火如荼、潮起潮落的时间节点,贴靠着当下的文化概念,跌跌撞撞,蹒跚而至。

  我们等了很久。好在,新水墨,真的来了。




周韶华的思路和周韶华的作品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模板和角度。两周前,本报刊发了他意欲寻找水墨达人的报道后,报名和咨询者踊跃,而他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术机构和业内同道制定了“策展·办展”、“读书·辩论”、“且想·且画”三步走迥别于常态的教学大纲,和为即将纳入门下的爱徒开立的书单,被网上和坊间微信疯传,成为业内热点。更有人说,周韶华开出哪里是新水墨高研班的必读书,开出的是史上最彪悍、考博也汗颜的书单。

  因为教学思路的特别,在教学的方法论上和教学模板上有着其独特的排他性;因为要带着徒儿们举办高密度的展览,自身体力、学员抗压能力都将面临巨大考验;因为新水墨的新,导致的新教学法能否成为他的水墨传承一个亮点亦或是一个拐点?本报记者与周韶华及其教学团队进行了一次长谈。



新水墨高研班要做些什么展

  新水墨高研班的学员首先要学会策划展览和参加展览,这是与国内所有的高研班最大的不同——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步直指“我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干些什么”,而不是我来学些残山剩水,讨口饭吃。基础相对较弱的学员可能开始时期开点小灶,但不剥夺他们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一些基本功的问题,由学员通过自学的形式解决。

  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培养一个好的士兵,只有在游泳池里才能学会游泳,基本功很重要,身体素质很重要,但是,不在战场里,不在水里,有着最伟大的想法也是无稽之谈。

  周韶华认为,一个班的学员,还有老师,都是从事新水墨创作的,在同一个展厅里,相同就是死路一条,在相同的空间里,相同的灯光下,相同的观众群,怎么样能与众不同,有多大的不同,这就是考验。

  他还说,对美术馆、博物馆、画廊、艺术会所等公共空间进行考察后,学会胸有成竹、纸上谈兵、无中生有,然后再进行创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新水墨不仅仅是要画得“美”,要画得符合艺术规律,要能积极呈现鲜活的当代生活场景、生存现状和所思所想,也要能在表现形式上、技巧上都体现了“新”的特点,可能是新的理念、图示、技法,也可能空间、装裱和新材料的运用上。

  新水墨高研班要读些什么书

  画家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而一个好的画家,表达和转述却不是问题。在一个画家不读书的当下,让画家回到书斋,似乎略显矫情,但是,无以“明体”就无以“达用”,画画最后比的是学问,凡讲学问就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明白事情真相,术是处理事情的办法,所以,新水墨高研班要让学员学的是知识和常识,而这些知识和常识来自于书本。

  新水墨高研班导师团队根据各自所在学术机构、院校给就读的博士、硕士生所开设书单,综合新水墨教学的独特属性,遴选出20本经典著作,涵盖了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不同领域,洋洋大观。其中很多书目是针对水墨在现代演进过程中必读书,也有作为艺术家所必须了解的理论和工具书。有意思的是,这还不包括钱穆的《国学大纲》、李小山的《中国现代绘画史》等20本建议阅读书,以及一些在日后教学过程中由导师专题讲解的一些重要文献,看来,想成为在新水墨领域中佼佼者,并非易事。

  新水墨高研班导师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书有的需要自己读,有的需要大家一起读,有的则需要老师带着读,而国内国外专家所撰写一些内容相近的著述则为了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审视认识的盲点(书目附后)。

  新水墨高研班要上些什么课

  周韶华与吴冠中先生并称“南周北吴”,是中国当代改革中国传统绘画倡导者和实践者。吴冠中水墨作品中婉约、抒情和周韶华水墨作品中雄浑、大气形成了中国当代水墨画无法绕开的高峰。鉴于新水墨创作意识先行的特征,一些技法和方法无法复制,也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传授,所以,在周韶华看来,必须肃清几个问题:

  1.水墨在中国是一种概念,是文脉,水墨在西方无法被想象,只能是一个名词,所以水墨在西方只能是艺术呈现的一种材料,是媒介。

  2.独特材质是水墨艺术创作摆脱不了的存在,艺术家用想象力拓展材质的边界和使用可能,是对水墨本身的一种超越。

  3、实现水墨艺术伟大复兴,不是要割裂传统,而是要与丰富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传统相接,最关键的是与这个资源繁盛的时代相接。

  周韶华希望通过教学,让学员摒弃孤立的个人倾诉,从审美视域出发,重构人与万物万象的审美联系,自觉扩容,把原本就有的天地、山水、江河、气候、晨昏和情绪、关注、坚持、思考、想象找回来。然后上升至独特语言、独特风格进而个人风格,最后达到“自觉,觉人;自渡,渡人”的更高层面。

  所谓的且想且画的教学基本法,首先针对个性表现与独特风格追求的嘉许,但又不是毫无节制和原则的。因为是成人教育,有的学员甚至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所以,场景教学异常重要,不能自己有病让学员自己找药。老师的任务只有三件,一是传授常识和知识;二是讲解我是怎么思考的,怎么画的; 三是帮你打开一扇门,告诉你这条路可以走,怎么画自己决定。

  书目:

  贡布里希 著 范景中 译 《艺术的故事》 广西美术出版社

  王伯敏 著 《中国绘画通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迈克尔·苏立文 著 徐坚 译 《中国艺术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曲培醇 著 丁宁 译 《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立文 著 陈卫和 钱岗南 译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曦林 著 《二十世纪中国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乔治·桑达亚纳著 《艺术中的理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名潞 著 《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泽厚 刘纲纪 著 《中国美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复观 著 《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薄松年 著 《中国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高居翰 著 李渝 译《图说中国绘画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冯友兰 著 《中国哲学简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杜朴 文以诚 著 张欣 译 《中国艺术与文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王受之 著 《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贺桂梅 《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志强 著 《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 荣宝斋出版社

  胡健 著 《朽者不朽:论陈师曾与清末民初画坛的文化保守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锺书 著 《管锥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寅恪 著 《柳如是别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