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历代名家 » 古代 » 正文

中世纪的秋天 中译者序(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288
核心提示: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约翰﹒赫伊津哈 著《中世纪的秋天》的最大特点是详细的画作分析。赫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

约翰﹒赫伊津哈 著


《中世纪的秋天》的最大特点是详细的作分析。赫伊津哈以爱克兄弟、林堡兄弟等人的作品为主,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做了详细的解剖和鉴赏,对45个图版逐一评价。主要的作品是《圣母和罗兰大主教》、《天使报喜》、《圣母与圣子》、《耶稣受难》、《摩西喷泉》等。
第十四章“新形式的来临”。这一章画龙点睛,带有明显的论辩色彩,试图矫正关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偏颇看法;中世纪不能全盘否定,文艺复兴并非一切皆好。画龙点睛的地方留下了几笔华彩:
1.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在中世纪的母体中孕育,它们不是突然降临的。错误的看法是:“从中世纪精神到人文主义的转折点突然来临,仿佛中世纪人突然获得了启示。仿佛那是一种自为的精神,它极端厌恶中世纪的寓言手法和艳丽风格,突然顿悟并且说:不要这,定要那!”
2.中世纪末期仍然有盎然的生机:“中世纪思想的园地里,陈旧杂草仍然欣欣向荣,古典主义就是在杂草丛中中逐渐生长起来的……陈旧的中世纪精神和思想表达方式,并没有在枯藤上死亡。”
3.北方的人文主义和南方人文主义各有其长:“法国最肥沃的土壤为华丽的中世纪文化提供了必备的一切。考察15世纪的意大利文化时,我们看见,它的辉煌灿烂和其他地方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的总体印象是,这时的意大利文化平衡、欢乐、自由、纯粹、洪亮。总体来看,这些特征被视为文艺复兴,也许被认为是新时代精神的标记。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断代难免的片面性,人们常常忘记,在15世纪的意大利,文化生活的基础仍然保留中世纪的性质。”彼特拉克挖苦说,“意大利之外没有修辞学家、没有诗人”。这其实是不实的偏见,尼古拉?克莱蒙热和让?蒙特勒伊当时就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伊拉斯谟、罗伯特?盖冈这这样的巨子甚至比南方的学者更加光彩。
六、亮点
1.多彩的生活画卷。《中世纪的秋天》为我们展示了恢宏的社会风云。社会的三个等级(教士、王侯贵族和第三等级)。教士地位最高,最令人尊敬,也是文学里流行的讥讽对象。王侯贵族生活奢靡,有作为的君主和贵族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资产阶级虽然已经暴富,在第三等级里和劳工农夫、贩夫走卒却是浑然不分的。那个时期的编年史都出自宫廷御用文人之手,他们是阿谀奉承之徒,不会给资产阶级很高的地位。赫伊津哈认为,研究那时的历史不能够依赖官方文献,必须要在非官方文献和文学艺术作品里挖掘。这使他的历史著作与众不同,起初同胞和同仁也不太容易接受这种非正统的另类研究路子。
2.璀璨的群星。在《中世纪的秋天》这幅画卷里,我们看到著名的王侯、贵族、骑士、教士、人文主义者、史家、诗人、画家。几代英王、法王、勃艮第公爵、奥尔良公爵都现象生动。著名的骑士如布锡考特都栩栩如生,圣殿骑士团、耶路撒冷骑士团、金羊毛骑士团迟迟不愿推出历史舞台,决斗、比武之风依然盛行。罗伯特?盖冈、伊拉斯谟、巴黎大学校长让?德?热尔松等推动社会前进。史家傅华萨、拉?马歇、菲利普?蒙斯特雷特、德斯库希、莫里内特和托马斯?巴桑留下大量的历史记述。诗人德尚、梅什诺、夏特兰、拉?马歇、克丽斯琴?德?比桑、纪尧姆?马夏许多瑰丽的诗篇。
3.传世的作品。中世纪末期,北欧地区影响最大的传世作品有灵修著作《效法基督》、箴言著作《箴言集》、《愚人颂》、百科全书式的《玫瑰传奇》、新编的《新约圣经》。这些作品在本书中都有介绍和论述。
4.死亡的幻象。这个时期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形象:强烈的死亡关怀和死亡幻象。由于一般读者对这一点特别陌生,我们在这里引述几段诗文;它们都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阿维尼翁的塞勒斯坦修道院里有一幅壁画,描绘一位女人的立像,头巾雍荣华贵,寿衣披挂在身,蛆虫却吞噬着她的躯体,题款诗起首的几行是:我的面貌曾经盖世无双/死亡却使我容颜尽丧/昔日的肉体艳丽、鲜活、柔嫩/如今的驱壳却化为灰烬/昔日的身体悦目赏心、流光溢彩/绫罗绸缎也随之婆娑飘逸/如今我衣不蔽体、骷髅示人/昔日的裘皮是灰鼠和白鼬/昔日的宫殿是富丽而堂皇/如今我却尘封在死亡的棺木里/昔日的寝宫挂满装饰的壁毯/如今的墓园却布满蜘蛛的罗网。
在维庸的诗歌《美丽的宫女》里,宫女回忆她昔日难以抗拒的魅力,察看她如今衰朽的身躯:那光可鉴人的额头/金发,弯眉/美丽的大眼/它吸引了最难以捉摸的人/笔直的鼻子,不大不小/小巧的耳朵贴在两鬓/深深的酒窝,线条分明的面孔/还有那朱红的双唇?……如我今额头起皱/头发花白/眉毛脱落,两眼昏花……
在夏特兰《死亡的脚步》里,濒死的每人把爱人召唤他到病榻前,有气无力地说:朋友,瞧我这面孔,令人心碎/死亡把它糟蹋到什么模样/但千万别忘,这就是她/你心中的最爱/她这身子,曾经属于你/如今却令人讨厌,污秽不堪/即将永远消亡,变成糟糠/去养肥土地、喂饱蛆虫/死亡无情,娇花红颜一扫而光。
他的另一首诗《死亡之镜》的末尾表现“善终的艺术”。这是他描绘的垂死场面:没有一部分肢体/不散发腐朽的恶臭/灵魂尚未出窍/心脏急忙迸出胸膛/正推挤着胸腔/又触及到脊梁/——面色蜡黄,犹如死灰/眼睛深陷颅腔/话说不出来/舌头粘在颚骨上/气若游丝,脉将断流/……关节即将脱位腱鞘即将断裂。
维庸的诗歌《三审》却让色情贯穿在可怕的死亡观念中:啊,红颜玉女,你的肌肤柔嫩/滑如凝脂,温润如玉,贵值千金/那些万恶的魔鬼可在等你?/是的,除非你能够活着上天堂。
在巴黎的圣童墓园里,一切和死亡有关的画面都集于一体,其他任何地方罕有与其匹敌者。在这里,你最充分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怖;在所有场面的共同作用下,中世纪人非常渴望的庄严神圣和绚烂色彩都呈现在观者的眼前。墓园纪念的圣贤、表现被屠杀的无辜儿童,使观者油然而生对殉道者的悲悼,对死难者的悲悯。人们喜欢到墓园里休憩。穷人和富人在这里并排下葬。几年之后,尸骨被挖出来,墓碑被运走。颅骨和肢骨就堆而成的“美骨龛”环绕在回廊的顶部,回廊三面环绕墓园。这些白骨数以千计,展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提供人人平等的教益。在回廊的天棚之下,观者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教益,他们可以在画面和诗歌里阅读和观赏到死亡之舞的告诫。
《中世纪的秋天》还有许多亮点,请读者一一观赏。
何道宽
   2008年3月3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