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兰亭资讯 » 艺术展讯 » 正文

《红楼梦》索隐:薛小妹怀古诗解谜(全文完)【水边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490
核心提示:(十)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用品】谜面“不在梅边在柳边”,梅花是冬
(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用品】谜面“不在梅边在柳边”,梅花是冬天开的,柳树是春天发芽,所以天气变暖时才用到,而“画婵娟”说明上面画有婵娟美人,“团圆莫忆春香到”不但点出形状如满月,“一别西风又一年”说明秋天到来就要收藏起来等来年再用了,所以谜底应当是扇子,而且是那种有人物刺绣的“纨扇”。

【典故】《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此剧描写了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独生女杜丽娘一日同丫鬟春香到花园游玩,在牡丹亭便睡着了,梦中与柳梦梅相会,醒来思念成疾,留一自画像而死,葬于梅花树下,建成梅花观。画像上有丽娘自题诗一首:

“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三年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到南安住在梅花观,拾得杜丽娘的画像,又在梦中见到杜丽娘,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谜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一句是直接取《牡丹亭》现成句子,暗含了柳梦梅的名字,“个中谁拾画婵娟”,表面是说杜丽娘的画像,其实是指扇面美人。

【索隐】从《牡丹亭》情节来看,的确透着些邪性,类似于“人鬼情未了”的惊悚大片。但作者为什么要用“纨扇”做谜底?纨扇又与《牡丹亭》有何关系?而“汤显祖”一名似乎也藏有什么谜语?按前文思路“蒲东寺”已经确定影射满清帝王皇太极,而“梅花观”应当是影射一位前明大臣,到底是谁呢?要理清这好几重关系,的确需要大费周章,放在这最后一篇,可以说是最为困难的谜语,甚至连答案也让人难以置信。

在《牡丹亭·言怀》写柳梦梅自报家门姓氏,道:

“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

这个“连张带鬼”,指的是二十八宿里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柳”宿和“星”宿介于“张”宿和“鬼”宿之间,而“星”、“柳”二宿在方位上又对应河东之地,可见用典是非常刁钻的,也证明作者汤显祖是懂天文知识的。

“汤显祖”这个名字极有深意,字面上看,“显”用来尊称已故先人,比如“显考、显妣”,“显祖”应当是一位祖父辈的已故先人。按当时的圣上康熙的辈分,应当是让康熙喊爷爷的人。康熙的亲爷爷是皇太极,前一首“蒲东寺”已经说过了皇太极,不会再重复一次,定然不是。其实历史上另有一位康熙喊“玛法”(满语里爷爷的意思)的老人,是多尔衮、孝庄、康熙的近臣,赶巧了他也姓“汤”,他不但精通天文,而且还是明臣降清。有此四点相符,就算他不是中国人,就算是答案再难以置信,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他就是汤若望。

汤若望(德语: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年-1666年),原名约翰亚当斯,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属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传教士,明神宗时来华传教。他与徐光启共同编修了《崇祯历书》,制造过望远镜、火炮,还会测算日、月食日期。甲申之变后,投降清朝,受到多尔衮信任,御封为钦天监监正,颁布了“西洋新法历书”《时宪历》,顺治朝封一品官。

康熙三年(即1664年),发生“历狱案”,因鳌拜反对西洋学说,使人状告汤若望,说新颁历法导致顺治之子夭折和下葬错误,导致董鄂妃两年后身故,不到半年顺治也染天花而亡,于是将钦天监一干官员下狱,于次年1665年4月宣布结案,全部判处死刑,汤若望作为首犯被判凌迟。但公文交到孝庄手中时,北京发生地震,余震持续达五天,被认为是天象示警,于是孝庄要求特赦汤若望等三人,但其他人还是被处死。释放时汤若望身体已经极为病弱,后于康熙五年七月十五病逝。康熙七年擒杀螯拜,康熙八年给汤若望平反。

回到《牡丹亭》的典故,重点既不是“惊梦”也不是“还魂”,而是“硬拷”、“闻喜”两出,戏中柳梦梅受托去寻访丽娘之父杜宝,结果反被诬陷身陷囹圄,后因中举消息传来,奏请皇帝出来主持公道,终于获得释放,夫妻团聚。正是这段情节与汤若望的“历狱案”有类比影射的可能。杜宝显然是影射鳌拜的形象,打击汤若望不仅仅是为了公事,也可能是嫉妒汤若望与孝庄有私交,以及担心言论里包含神鬼之说扰乱朝纲。映射到《牡丹亭》的剧情,最终孝庄(丽娘)出面作证,又经过小皇帝康熙的特赦,所以汤若望(柳生)得以释放,终于皆大欢喜。而汤若望的咸鱼翻生,也可扣题“还魂记”。

孝庄与汤若望在民间野史中,亦被认为有私通的关系,而康熙喊孝庄为祖母,喊汤若望为“玛法”,更坐实了这层捕风捉影的关系,所以这一首“梅花观”与前一首“蒲东寺”对应,除了都是康熙的爷爷之外,也可以都是孝庄的男人。“不在梅边在柳边”以及“梅花观”中均有一个“梅”字,当作何解释呢?“梅”冬天开放,指代冰雪北方,是东北满清的标志;拆字可为“木人母”,而孝庄名“布木布泰”或“本布泰”,含有一个“木”字,显然“木人母”是况喻孝庄(贾母);柳生名“梦梅”,“梅”可指代丽娘,也在影射孝庄;而前一首“蒲东寺”中将孝庄比红娘,是个“媒人”的职业,“梅”可谐“媒”,还是喻孝庄。而“柳”与“梅”相对,影射朱明一方,所以“不在梅边在柳边”全句的意思是:汤若望起初并不是北方满清太后孝庄的大臣,而是来自于南方的大明朝。

而“个中谁拾画婵娟”一句,表面是用婵娟(月亮)比美人,但实际却正是说“月亮”的事。画月亮,显然是指汤若望善于通过历法测算月食的日期。

“团圆莫忆春香到”也有些深意:按汤若望死于七月十五,因为是鬼节所以是“团圆莫忆”;“春香到”表面是说戏中的丫鬟“春香”,其实是指柳生原名“春卿”,是有女立于梅花树下说与他有缘,后才改名“梦梅”,“春香到”可代表汤若望(柳生)刚来到孝庄身边,芳心得到了慰藉。

“一别西风又一年”,“西风”点出了汤若望是西方外国人的身份,全句主要意思也还是说,汤若望是在秋天去世,所以每年鬼节月圆的时候就会想念起他。《牡丹亭》原文典故里柳姓“连张带鬼”,似乎也可说明汤若望的“鬼佬”身份;前一首怀古的皇太极是由“张生”扮演,“连张”之说,也可解释为“接续皇太极”的孝庄男人。

关于纨扇的典故,让人联想到明代冯梦龙“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

忽见一新坟,封土未干。一年少妇人,浑身缟素,坐于此冢之傍,手运齐纨素扇,向冢连扇不已。庄生怪而问之:“娘子,冢中所葬何人?为何举扇扇土?必有其故。”……那妇人道:“冢中乃妾之拙夫,不幸身亡,埋骨于此。生时与妾相爱,死不能舍,遗言教妾如要改适他人,直待葬事毕后,坟土干了,方才可嫁。妾思新筑之土,如何得就干,因此举扇扇之。”

原文中正好用的就是“纨扇”,可见作者藏谜之巧合。汤若望投降清廷受到多尔衮和孝庄器重,而多尔衮死后,汤若望立即补位,两人常能见面倾谈。所以作者讽刺孝庄笼络汤若望,就如同那位用“纨扇”扇坟的妇人,私通再嫁之心急火难耐。

自此,薛小妹十首怀古诗全部猜解完毕。


后记

《红楼梦》之难懂,从这十首怀古诗就可见一斑,但现代人比古代人优势的地方,就是有了维基百科,任何深奥的典故,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而查得一鳞半爪的资料,不至于过去要到图书馆去查阅古书,猜谜想破脑袋。所以笔者在学生时代无法猜解的谜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反而可以获得圆满的答案,可算是了结一桩心头憾事。

《红楼梦》篇幅场面如此之宏,却让人万万想不到立意如此之小,其工细复杂实在消磨人的意气。笔者用了近百倍的文字量才能解读完几首小诗,全书百万字,岂不是要上亿的文字量来解读?这种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也导致了读者众说纷纭的乱象。

旧的索隐派有把猜谜绝对化的倾向,硬生生把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硬往一些俗物影射上去扯;而真正藏谜的部分,又可能牵强附会而跑错方向。这样的解读方法,是非常累人且不讨人喜欢的。在笔者看来,引用西方的名谚:“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宝黛情爱的归情爱,野史藏谜的归藏谜,梦中人可以拿影射对象开涮,但野史人物不能拿来破坏故事的完美,“胶柱鼓瑟、矫揉造作”正是小说作者所反对的。

《红楼梦》用一个唯美流畅的爱情梦境故事,夹杂一些有趣的讽刺谜语,是教大家:用不带脏字的话来羞辱“乱翻书的清风”;令大家体会“文字狱”对人文精神的摧残;让大家看见文字可以用自身柔弱的力量,从石头缝里顽强的生长出来广为流传,“站着把钱挣了”;还可以让有良知的文人精英觉悟,从历史的折戟沉沙之中寻找到失败的根源,走向内省和成熟。

(全文完)


敬请关注,“水边仁言观世录”(ID:floatwords),为你守候国学的精神家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