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力派 » 正文

文物艺术品上的体育竞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269
核心提示:东汉角抵纹青铜器配件 宋代珍珠地划花蹴鞠罐 清代八仙过海黄杨木雕   索契冬奥会让全世界观众领略了冰雪运动的魅力,也感受到
东汉角抵纹青铜器配件 宋代珍珠地划花蹴鞠罐 清代八仙过海黄杨木雕

  索契冬奥会让全世界观众领略了冰雪运动的魅力,也感受到黑海之滨俄罗斯人民特有的狂野和热情。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体育”一词,都是伴随着西方文化而出现的,然而在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中,却有一些与西方近现代体育项目相近或相似的资料,反映了古老中国体育项目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蹴鞠PK足球

  华庭观赏 万人瞻仰

  我国古代的球戏,有蹴鞠、击鞠、捶丸三种形式。从文史资料及表演形式来看,蹴鞠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击鞠相当于今天的马球运动,而捶丸则接近于西方的高尔夫球。以“蹴鞠”而言,“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蹴鞠,以观赏伎女踢球为乐。诗人王维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的名句。北宋的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是第一个因踢球而当官的人。延至元代,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多有记载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明代朱元璋称帝之后,曾下旨严禁军人踢球,但据《金瓶梅》载有妓女李桂姐踢球之事,可见明代踢球具有民间娱乐性质。到了清代,史籍上有关蹴鞠或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廖廖无几了。

  蹴鞠虽然在东方式微,却在西方逐渐兴起,现存各大博物馆的宋象牙蹴鞠图笔筒、蹴鞠铜镜、蹴鞠瓷枕等历史文物隐约暗示着两种运动的关联。笔者曾见一宋代登封窑珍珠地蹴鞠罐,罐的片分三层,一层是波浪纹,二层是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第三层是主题画片,由三组开光人物组成,由足球术语分别叫:开大脚、后跟勾球和守门,三组画面均完全体现了现代足球中最常见的动作。

  导引PK体操

  导引之士 养形之人

  在现代,体操是一种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与之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用于强健筋骨、预防疾病的导引术。

  导引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了推进作用。笔者曾见一组清代所绘五禽戏图,虽然构图简单,但肢体舒展,气韵十足,较为惊奇的是此组五禽戏图均为女像,由是可见,导引作为一种形体优美、有益身心的古老体操,男女都比较喜爱。

  角抵PK摔跤

  壮士裸袒 相缚而角

  角抵又称角力、相扑,很像今天的摔跤。

  角抵来源于原始社会的人与兽的徒手相搏,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但已演变成带有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传说秦始皇怕民众起来造反,便罢武礼、息兵事,把角抵变成游戏节目。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老百姓们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晋代角抵出现了另一名称 “相扑”。到了唐代,相扑、角抵二名称并行,其特点还是赛力性的竞技,且多在军中进行。

  由角抵到摔跤称谓的改变,由明代开始,尤其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中原,与中原悠久的摔跤形式结合,把中国的摔跤推向最高峰。当时,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喜欢摔跤的不计其数。有专门为朝廷摔跤的,称为“官跤”,跤手名为“布库”,老百姓叫白了,就是“扑户”。朝廷有专门机构管理布库以及一切有关事宜,名为“善扑营”。市库们按技术分等级,并按等领钱粮,每年冬至日在养心殿御前摔跤。

  笔者曾见一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配件,应为头饰,值得注意的是配件的形状为一马步下蹲、蓄势待发的壮汉,而且此姿势与相扑运动员的姿势相似。由此可见,从角抵到相扑,再到摔跤,这一盛行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竞技形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水嬉PK游泳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古代水嬉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水上活动,主要包括游泳和划船。古代的吴越之民善泳,而且是从娃娃抓起,刚满五岁的孩子就开始练习泅渡。唐末的雷满,在家中开凿了游泳池,练习潜水取物的本领。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的一年一度有弄潮儿玩波于钱塘江上的盛况,堪与今日的水上运动会媲美。最具传统色彩的端午节龙舟竞渡,应该是最早的划船比赛。宋太宗时曾修凿金明池,在大型画船上放置秋千架,让善泳者从高高的秋千上荡入水中,这与现代的高台跳水何其相似。

  春秋战国时期,游泳是作为一种节俗而广为盛行的。《论语》一书中有语云:“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载的是古代鲁国人在春日里开展游泳活动,以及游泳后一路欢歌回家的情景,情趣盎然,洋溢着欢乐气氛。值得一提的是,妇女游泳的历史在我国也相当悠久。《诗经》中所写的汉水中的“游女”就是一例;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有一幅画描绘的就是四个女子在水中嬉戏的情景,可见女子游泳在当时并不鲜见。笔者曾在拍卖会上见一清代八仙过海黄杨木雕,整件作品不落俗套,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刀法细腻、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似乎也暗合了古代中国丰富多彩水上运动的华丽想象。 刘英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