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历代名家 » 古代 » 正文

秦岭摩崖的书法艺术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6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533
核心提示:秦岭仿古栈道 大开通拓片 石门颂石刻   文_李勇   摩崖,就是山石上的刻字。这种景象山中常见,名山尤多,秦岭山脉的摩崖胜
秦岭仿古栈道 大开通拓片 石门颂石刻

  文_李勇

  摩崖,就是山石上的刻字。这种景象山中常见,名山尤多,秦岭山脉的摩崖胜迹,尤其值得说一说。

  秦岭,绵延1600公里,西起甘肃,东到河南,贯穿陕西。因秦而得名。横亘中国中部,一分南北两方。古来人们在终南隐逸、太白寻仙、华山览胜,更因为南北交通,要征服其间的险峰要道,于是这座大山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地。摩崖,则是以浩大的书写把历史刻印在秦岭的山体上。

  摩崖一词由宋代欧阳修提出,字面含义是“磨光崖面”,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中说:“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宋代兴起金石学,早期的金石学家如欧阳修、赵明诚、洪适是最早记录摩崖石刻的学者,他们都着迷于摩崖书法的研究,清代发起的碑学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在发展。

  石刻文字始于秦 ,秦始皇东巡,刻石颂德,峄山、泰山、琅邪、会稽等处都留下了石刻。刻字上石是为了永久的纪念,纪德、纪言、纪事、纪功。把铭记写在文字里,再把文字深深地刻进石头里,希望千秋万世的流传。

  为了使石刻文字具有更大的规模,更能垂之久远,又免去开采和运输的困难,人们利用某些山崖较为平整的石壁、石坡、石坪,代替人工开采的碑料,创造了摩崖。这种风气始于汉代,最早的摩崖是秦岭褒斜道的《开通褒斜道摩崖》,俗称《大开通》。

  据说更早的是陕西宁强县境的禹王碑摩崖,原有8字,后遭破坏,仅存两个半字,字形古怪,不可辨识,相传为夏禹王所刻,不能确证。

  褒斜道位于秦岭中部,南北走向,北至斜谷,南达褒谷,故称褒斜道,全长约470华里,是所有蜀道之中年代最早、长度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战国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阻隔,就开始在此修筑栈道。褒斜道最南端是石门隧道,隧道的打通大大缩短了路程,是创造性的伟大工程。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 63 年),汉中太守�君奉诏遣广汉、蜀、 巴三郡刑徒三千六百九十人,用火焚水激法的古老方法,历时三年打通隧道,永平九年(公元 66 年)四月乃成。《大开通》就是为纪念这件事而造。因为战争,石门被不断修建和破坏。

  石门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此后在隧道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汉魏以来凿了大量题咏和记事。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件。石门这些石刻,是珍贵的石头书,特别是汉魏石刻,属国内珍稀之物。正因如此,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于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至1971年,国家因修建石门水库,将水库淹没区内一部分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号称“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门十三品中,有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

  镌刻于公元66年的《大开通》,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非凡。它的字体可称为古隶,是带有篆书遗意的尚不成熟的隶书。清人方朔 《枕经金石跋》 说:“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翁方纲也在《两汉金石记》 里说:“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

  以书法欣赏的眼光来看,《大开通》最大的特点是朴拙。这与字体的不成熟有关,还未出现隶书的装饰味,字也大大小小,很不统一。书写者未必像后世书家那样,追求乱石铺阶的趣味,更像是因陋就简,勉强而为,类似于孩子书写的幼稚状态,本没什么艺术自觉,却暗合了天趣和自然。

  历代对此刻石书法美的推崇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清代杨守敬将其论为“神品”,说“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字就像石头上天然的纹路,这个评语非常有趣,体现了中国书法对自然趣味的追求。古代书论中的如锥沙、如印印泥等对笔法的比喻,行云流水对行气的比喻,乱石铺阶对章法的比喻,都是这种追求的体现。中国书法论中强调的古意正是这种审美取向。

  石门十三品中,在书法上最著名的要算《石门颂》和《石门铭》了。

  《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碑》。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2行,每行30或31字。此刻石是东汉建和二年(148)由汉中太守王升发起,颂扬原司隶校尉杨涣重开石门之功。刻在石门洞内西壁上。

  《石门颂》字体为隶书,但与隶书通常字体方正、姿态安静不同的是,此刻石笔势纵放、挥洒自如,似有行草书的飞动之势,被称为“隶中之草”。

  清杨守敬《评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处出。”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的确,学隶书之法度,是不可从此入手的。

石门铭拓片局部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刻。原刻在石门洞内东壁上。高180厘米,宽225厘米,26行,每行约20字。

  《石门铭》全文讲述了自东汉开凿石门后,随着东晋的南迁,褒斜道废弃不用,石门因而闭塞。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请修复褒斜道,重开石门,魏廷派遣左校令贾三德率领工徒一万人,石匠百名,进行修复。工程至永平二年(509)竣工,由梁秦州典签王远写了这篇歌颂羊、贾二人功绩的铭文。近人张祖翼跋此刻云:“文亦舒卷自如,不事雕琢,可称而美。”

  《石门铭》在书法上有很高的价值,在清朝中后期崇碑以来,它一直被视作魏碑中的上品,受到的赞誉很多,最为精当明白的是康有为的评价:“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仙品也”。

  逸,即洒脱自由,不受羁挽。《石门铭》极为舒展,笔势开张,有隶书般的横向舒展,又有纵向的舒展,打破均衡平稳,姿态非常自如,似乎不受俗法约束,有仙风道骨。

  五代宋初的著名高士陈抟据说书法出自《石门铭》,形神毕肖。在洛阳龙门石窟有号称陈抟所书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一联。其实这并非陈抟亲笔,而是明代人集《石门铭》的字。不过把《石门铭》与高士的比附倒是深得人心,这幅对联很符合《石门铭》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

  修路以交通南北是自古征服秦岭的最重要课题,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李翕。

  李翕  , 生卒不详,字伯都,出身于官宦家庭,东汉汉阳郡阿阳(今甘肃静宁)人。 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以后,他了解到本郡西峡道是通往梁州、益州(今四川)的重要通道。但这里地势险绝,行走十分不便。为了打通这条险道,李翕与府丞功曹李昊等人商议定策,修筑这条道路。命令属官仇审修治东坂,李瑾修治西坂。道路修成后,人们作颂刻石,颂其德政,镌刻了摩崖石碑《西狭颂》。

西峡颂拓片

  《西狭颂》位于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下鱼窍峡中,崖壁凹进几米深,上凸下凹,既不被日晒,又避免雨淋,所以保存完好。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它“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犹可保重”。

  建宁四年,李翕又主持修建�阁栈道。建宁五年(172)刻的《�阁颂》摩崖。就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阁栈道而书刻的,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阁颂》。

  李翕勤政爱民,每到一个地方,政绩卓著,万民称颂,无论是修建崤山险道,还是建西峡阁和�阁道路,既是施工难度极大的工程,又是利益民众的好事,因此赢得了百姓赞叹。明朝人胡缵宗说“伯都历三郡,考之渑邑、成郡之碑。乃汉之良吏也。”甘肃武都有李翕祠,又名雪爷庙,历代香火不衰。

  《西狭颂》、《�阁颂》与《石门颂》、并称为汉代书法“三颂”。

  秦岭摩崖众多,不管赫赫有名还是默默无闻,当时的实用价值已经失去了,但文献价值仍存,有的也颇有书法价值。略举几例:

  官方或地方的文书。如《唐敕赐山田摩崖》,唐武德八年(625)刻,在陕西宁强新矿乡。《禁运盐榷摩崖》,在陕西勉县金泉乡,南宋绍熙五年刻(1195)刻。刻工随意,虽不甚佳,亦有别趣

  有些是记事。如陕西旬阳县关口乡的《唐黄土摩崖》,刻于唐开元十七年(729),初唐书风,介于欧阳询和虞世南之间,不知书者名姓。略阳的《新开白水路摩崖》,刻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雷简夫撰文并书,书风似颜真卿《颜家庙碑》。雷简夫曾推荐“三苏”父子,对苏氏父子有知遇之恩,在当时有书名。

�阁颂拓片局部

  有些是游记题刻。如《韦行规等游记摩崖》,刻于唐开成二年(837),楷书字形宽扁,倒有些隶书趣味,在陕西略阳县灵崖寺。《张百药等游记摩崖》是北宋熙宁八年(1075)所刻,也在灵崖寺。

  摩崖之风始于汉代,此后历代不绝。当代摩崖之风仍然盛行,成为打造旅游景观的手段。但总体来说,摩崖以古为贵,摩崖的书法美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经年风雨剥蚀的造化之功。有人说,山是大地的脊梁,摩崖是写在大地的脊梁上的大书。登山访石,阅读摩崖,是在模糊漫漶的字迹中,寻找与自然辉映的美感,倾听其中古老的声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