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画网,兰亭网,兰亭书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作品欣赏 » 轶事 » 正文

赵孟坚 传世绘画及书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31  作者:shunzi  浏览次数:767
核心提示:画家绘画作品南宋 赵孟坚 水仙图卷 33*374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南宋 赵孟坚 水仙图(部分)长卷,纸本,墨本,纵24.5厘米,横6

家绘画作品

南宋 赵孟坚 水仙图卷 33*374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南宋 赵孟坚 水仙图(部分)长卷,纸本,墨本,纵24.5厘米,横670.2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布局疏密相间,土坡相连,小草点缀其间,和谐而统一。作者以线描勾勒花、叶,笔致细劲挺秀,再用淡墨渲染,分出阴阳向背,纷披穿插,层次分明,姿态如生。诚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此画原无题款,画尾上角铃“彝斋”朱文印一方。裹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签“赵孟坚白描水仙真迹”、“神品”,引首行书题“群玉凌波”四字。前隔水行书题四行。卷后另纸有元代潘纯题诗。又接纸有张楧、刘笏、张伯淳三题,是从《赵子固水仙图并题长卷》移录于此。画的接纸处有“希宪”(据《古书画伪讹考辨》考,为明代万历年间项希宪)骑缝印七方,明“杜用佳氏”(杜琼)印。入清为内府收藏。《石渠宝笈》著录,载入《国宝大观》、《中国名画鉴赏辞典》。


南宋 赵孟坚 水仙 水墨纸本 34.0×341.8厘米 弗利尔美术馆藏


讨论:关于赵孟坚《水仙图》

  在“赵孟坚《水仙图》的讨论”中,肖先生首先从赵孟坚的同时代人周密的记载说起,指出赵孟坚善画水仙,并曾绘制过百棵水仙的《霜入千林图》。

  接下来,肖先生列举了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美国弗瑞尔美术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赵孟坚的《水仙图》,将上述图像,尤其是其中的题跋和印章,与明清各家关于赵孟坚《水仙图》著录进行细致地对比。认为以上各家博物馆藏赵孟坚《水仙图》均为伪作。

  在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水仙图》的讨论中,肖先生指出该图中的周密、仇远、林钟、李志刚四家题跋在明清人著录中多有出现,如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所记载的赵孟坚《水仙图》共有十二家题跋,大都会藏图中的四跋就包含在其中,而在清吴昇《大观录》中少了两家题跋,在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中则仅录七家题跋。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人利用十二家题跋作伪的事实。大都会藏《水仙图》应是当时作伪风气下的产物;在对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水仙图》的讨论中,将其中赵孟坚题诗与《大观录》录赵孟坚《水仙图》中的自题比较,发现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本中的题诗改动了原题诗中的字,将“钱清”误改为“钱塘”,并据文献记载发现该卷中潘纯题跋实际上应该是题在赵孟坚《蕙花蛱蝶图》后;在对美国弗瑞尔美术馆藏《水仙图》的讨论中,肖先生表示同意徐邦达先生的判断,认为该卷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水仙图》(已被鉴定为资料)风格相似,应同出一手,题跋拼配的时间是在明代中期。同时肖先生注意到两卷都被明末项元汴收藏过,肖先生根据传世伪作和著录文献,统计了当时项氏家族所收藏的赵孟坚的《水仙图》,其中仅项元汴本人的就有不下于五卷,可见当时赵孟坚《水仙图》作伪风气的盛行。

ps:肖先生——肖燕翼,男,北京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著名的古书画鉴定专家,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1999年度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中青年专家,曾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代表作品《书法史话》、《书画鉴识》、《四王吴恽画集》、《陆士仁伪作文徵明书法的鉴考》、《祝允明赝书的再发现》、《论书法的艺术构成》、《论文人画的历史必然》等古书画鉴赏、鉴定及史论类研究文章40余篇。


墨兰图卷 本,水墨。纵36.5厘米,横90.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墨兰是赵孟坚善画的题材,《松斋梅谱》谓其画兰成就在梅花、水仙之上。此图“作淡墨幽兰两本子平坡丛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墨缘汇观》)。上有作者自题诗:“六月湘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中国名画鉴赏辞典》著录。


南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纸本,水墨,尺幅:32.2×53.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著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於画面中央。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这幅“岁寒三友”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於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由於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著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水仙图


南宋 赵孟坚 水仙图页



传世书法:

《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即《题大年小景图》,行书。纸本。纵675.8厘米,横675.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卷书于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作者时年60岁。其内容包括《题大年小景图》、《题永年乳庞年》、《西塘道》、《题天文地理图》等八首。

  本幅鉴藏印钤项元汴诸印及“伍元蕙俪荃”、“伍氏俪荃平生真赏”、“六湖”、“罗六湖家珍藏”、“潘健庵图书印”、“延龄心赏”、“端溪何叔子瑗玉号蘧庵过眼经籍金石书画印记”等印55方。

  卷前落款赵孟坚《水仙》图,是旧伪本。卷后元张绅、明都穆、清陈宝琛题观。

  此卷诗中所称“大年、永年”兄弟,均宋宗室,以善画知名。大年名令穰,永年名令松,均为宋太祖赵匡胤子燕王德昭四世孙。署年款“开庆元年”(1259年),赵孟坚时年61岁。

  此为赵氏晚年之迹,笔力雄健,纵逸豪放,有黄庭坚书风。而结体瘦劲,中宫紧结,欹侧俯仰之势则师法米芾,自有标度,为其晚年代表作。书法独具风气韵淳古,笔法流畅,点画鲜明,节奏强烈,忽大忽小,有肥有瘦,变化莫测。  

  清端方《壬寅消夏录》著录,《海山仙馆藏真帖》翻刻。

【释文】得宗老大年小景及永年乳龐共爲一手卷,因成感賦。大年工繪事,能作鷗鷺在秋江;永也軋難兄,胡然屬意藐此龐。我觀題記考世代,爰知忠誠在保邦。乙酉歲直當崇字,馴至大觀當昇平。潦上正覽海柷啵鹛攲⒑虾I厦恕J缕鹈煳斣ビ嫞蚍N息潛滋生。宗老心心爲宗祏,畫此豈是矜筆力。古聞工執藝以諫,盈成要在防墮昊。君不見石勒識自王夷甫,祿兒見早張相國。勿謂一星火生石,燎原可致天地赤。此犬在乳已吠噬,須識忘恩能肆逆。嗚呼,逝者不可追。題作鑒觀留座側。 西塘道 西塘道西塘道,自古行人此中老。行人底事于此忙,盡趨名利向錢塘。錢塘今爲帝都寓,似古長安而洛陽。誰人不願新豐遇,若無汲引難騰驤。又誰不願陶朱富,若非命達空徊徨。徒把朱顔與紺發,三十餘年兩鬢霜。賦此長歌開斗酒,命裏有時終底有。 題天文地理圖 看雲直北長安是,曾聞夜半天星落。清時無象已致平,闲看斗掛欄干角。我家山河二百州,半沒羶腥逾二紀。坐披輿圖鬢已凋,馬嘶半夜秋風起。 永嘉施雁山以雁蕩圖求題 未返煙霞舊隱居,故將蕩景寫成圖。孤煙遙起客空老,得似臣心念鞏無。 恭跋淵聖皇帝青城歸帖,臣孟堅。 唐人不諱前朝事,天寶征行盡見詩。北嚮龍髯攀莫返,宗臣血淚黯空垂。 靈岩寺乃吳王故宮,遊覽有感。 初登山背路崎嶇,歸向山前却坦途。知是離宮因作寺,直於絕頂見平湖。色將妖豔來從越,事著興微可鑒吳。百二十年成浪過,枕戈嘗膽有人無。 舞傀儡 由來線索弄精神,今卻恢諧使活人。畢竟到頭誰個是,世間那得假和真。 寄湯仲能 燈青窗白夜沈沈,熟數塵蹤溯查冥。已自無心雲淡淡,不應逐計鼠營營。發生最普唯春力,幽隱旁昭是月明。只恐梅花霜下角,動人未必似秦箏。 樂天吟成,必示童隸,欲人易曉,然自謂知我者惟魴衢耳。甚哉,見知之難也。樂天既易簡於詞,尚何知之鮮。詞易曉,旨則深,有所爲而爲,非竹石、蟲魚、風煙、花木而已。此其惟魴衢知,人莫皆知之。但不若是,則不足爲樂天。日高花影重,風暖鳥聲碎者流,又非魴衢所与,況其次者乎。江湖方事新巧,餘乃若然,信不遇也夫。 後又隸書:“此軸友人求寫,居多感興,尚未付,屬仇香高鑒見取,因以歸之。時開慶元九廿二日題。孟堅頓首。”

赵孟坚——行书八十二行,自录《送上马娇图与贾秋壑》、《鼠叹》、《墙头花》等旧作诗五首。此卷间架紧密,纵横雄逸,气韵淳古。自署书于“宝祐甲寅”,即宝祐二年(1255年),是他五十六岁时所写。卷后有赵孟葆及元苏大年等跋。曾经明吴帧、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等收藏。《大观录》、《墨缘汇现》、《辛丑销夏记》等书著录。


赵孟坚《与严郎中贴》(又称《致严坚中太丞尺牍》,拓本局部)

《与严郎中帖》共十行,行草。25.5 x 33厘米。墨迹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今撷其五行请大家一赏。其字以笔画轻柔、萦绕为主,似全无驻笔,但提按皆在行进中得到体现,行笔似是极快,但落墨颇稳,足见指腕有准。最当注意处,是字之笔画虽然以连为主,但于字与字之间都以断为主,六十余字中,字字连绵者不过二三处而已。行笔跳掷奔走,但未必连绵,此是古法。


赵孟坚《与严郎中贴》(又称《致严坚中太丞尺牍》,墨迹)

赵孟坚的传世书迹不多,大部分是以楷书、行书两种书体写成。书史称赞赵孟坚的书法,认为他的字既有着黄庭坚雄健的笔力,又有米芾纵逸的神态,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字有敧侧的毛病。他曾写《书论》,力主恢复晋、唐楷法,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帖也着力甚多,奠定了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理论基础。

  这幅以草书写成的尺牍,运笔与结体明显受到二王的影响。通幅体势雄健,虽然笔笔跳荡,多见游丝相连,显得有些秀美,但由于点画与转折处都相当有力,因此可说兼具了骨力与姿媚,是赵孟坚的代表作之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